最强地级市,为什么就出不了“百亿店王”

近期,新商网《2024年全国购物中心销售单店百强榜》出炉,南京终于在商业方面扬眉吐气了一把:

南京德基广场以年销售额245亿的战绩拿下“断层第一”,甩开了第二名上海ifc 27亿,力压上海环球港、北京国贸等众多知名高端商业综合体,销售额两倍于排在第12名的杭州in77。

在江苏上榜的7家购物中心中,南京更是独占5席,商业版块可谓高歌猛进。

除了南京,江苏还杀出了一匹黑马——

扬州京华城,以43.8亿的成绩位列第52名,位次竟然比南京景枫中心和无锡恒隆广场还要靠前!

在江苏所有上榜的购物中心中仅次于德基,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而反观被称为“中国最强地级市”的苏州,此次却意外没有进入榜单。

尽管榜单声明并未收录各大百货的数据(如杭州武林银泰等著名百货商场),统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偏差,但我们仍能从中窥见一个问题:

苏州在顶级商业赛道上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我去查了一下,整个苏州年销售额有望超40亿的商业体仅仅只有苏州中心一家,这个成绩显然不尽如人意(苏州美罗没有公开数据,这里不评价)。

苏州的经济实力有目共睹,一直被称为中国最强地级市。

2024年江苏13个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2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遥遥领先18500亿元的南京。

不仅如此,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7万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4.7%,位居全国工业城市第2名。

同时,2024年苏州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24元,是全国的1.88倍、江苏省的1.4倍,在长三角地区中仅次于上海。

可就是这样拥有强硬经济实力和深厚人文底蕴的苏州,为何高端商业却跑不出来呢?

依我看,如此反差背后,苏州高端商业主要有三大硬伤。

第一,具有引擎作用的高端商业力量匮乏,虹吸效应太弱。

在商业板块的激烈竞争中,奢侈品品牌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他们往往能够决定一个购物中心乃至一座城市的商业价值。‌

南京德基广场以奢侈品为核心业态,自开业以来就引入了一水儿的国际大牌,集齐hermes、chanel、prada、gucci、lv五个重奢品牌,也是目前南京唯一一家有爱马仕的商场。

不仅如此,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德基造价千万的“网红厕所”屡登热搜,高价采购的平板灰岩地砖火遍全网,都为南京商业带来了极大的声量,并切切实实地转化成了销量。

有人曾对德基的客源做过统计,消费最多的是来自江苏、安徽和浙江的顾客,其中,江苏人和安徽人撑起了德基接近70%的总业绩。

相比之下,苏州中高档商业格局老化、活力欠缺,且没有大爆的吸睛项目。

简单点说,就是苏州还缺少一个德基。

苏州的高端消费主要集中在美罗百货和比斯特购物村,前者是传统百货模式,空间受限、体验受限;后者主打折扣商品,更像是“过季名牌仓库”,难以满足追求新品与尊享服务的高端客群。

最具商业潜力的苏州中心虽然坐拥地标“东方之门”,但商场定位一直比较模糊:

说它高端,各梯次品牌鱼龙混杂;

说它低端,却时不时又引进一些潮流奢侈品。

既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业态,也未能形成清晰的消费场景,这使得苏州中心始终都点“不温不火”的感觉。

更尴尬的是,苏州毗邻上海,人流、资源都被上海进行了部分“截胡”,主城商业集聚效应可谓是雪上加霜。

商业地产巨头如恒隆、万象城也纷纷选择“绕开苏州”,转而落子无锡、常州,进一步加剧了苏州高端商业的孤立无援。

第二,多点开花的背后就是难成规模、难出大器。

不同于南京新街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的定位,苏州选择了“多中心均衡发展”的策略,商业资源零星分散于姑苏、吴中、张家港等下辖区市。

可看似均衡背后,却是每个区域都难成规模、难出大器的窘境。

老牌商圈如观前街、石路,虽烟火气浓厚,但商业形态仍停留在“街区式”传统模式,设施陈旧、品牌老化;

新建的苏州中心、狮山天街等商场虽试图破局,却因定位模糊、缺乏顶奢品牌支撑,难以形成辐射效应。

而那头的南京新街口以德基广场为引擎,已经聚集起了一批高能级商业,凭借“一超多强”的格局硬生生把商圈变成了长三角的消费地标。

而这头苏州却因为缺乏集中发力点,连最基本的人流大聚合都成了一大难题。

更深层的矛盾还藏在城市基因里。

南京作为省会,集聚了大量高净值人群与商务精英,奢侈品购买力优势显著。

而苏州人均收入虽高,但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大量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更倾向性价比消费。

这种差异也直接体现在了商业定位上:

南京德基之所以敢以“全业态高端化”横扫市场,首先南京自己人就很愿意买账;

而苏州的商业项目,即便引入大量“首店”,仍只敢主打轻奢与潮牌。

第三,古城保护与商业扩张的“两难博弈”。

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的苏州,是世界眼中的江南名城,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关键点,就在于必须坚守苏州的天际线:

苏州有个冷知识——为确保古城整体风貌无任何高大建筑阻挡视线,苏州古城区限高24米,14.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10层以上的高楼。

四十多年来,苏州一直牢牢坚守这条天际线,北寺塔、瑞光塔、双塔以及虎丘塔之间的视觉廊道被控制得恰到好处。

这固然很迷人,但也很烦人。

就因为这个,苏州城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受到了严格限制,苏州市中心也注定难以复制南京德基式的“巨无霸”项目:

观前、平江路等核心商圈自不必说,位于姑苏古城不仅建筑限高,而且交通拥堵,改造成本极高;

即便华贸中心、仁恒仓街等新项目试图融合苏式美学,但规模受限,同样难以复制德基“立体连通+超大空间”的体验。

不仅如此,德基通过“艺术+商业”模式,精准契合南京“六朝文脉+现代感”的城市气质,成功将购物中心升级为城市文化地标。

而苏州文旅消费素来以“微度假”“古镇游”为主,多年以来的文旅收入也更多流向了平江路、周庄等历史文化景区。

说白了,苏州的高端商业困局,本质还是经济结构与商业需求的配置问题。

但毕竟作为一个经济强市,如若没有与之匹配的商业名片,终归是一种遗憾。

苏州要想扭转当前的局面,该怎么办?

恐怕还是需要在商业布局方面集中火力。

跳出原有思维,重新找好位置,打造一个能辐射长三角的高端商圈,引入真正具有号召力的顶奢品牌,改变人们对苏州“重生产轻消费”的刻板印象。

去年8月,苏州中环广场封顶,同年11月,全球第11座、江苏首座来大众签约,将落地苏州园区湖东。

显然,苏州已经回过味来:

自己的商业版图上现在迫切需要一个足够担当门面的商业中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随着中环广场、来大众等项目的推进,苏州终将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地标”,补全商业短板,在城市竞争的赛道上再次跑出“最强地级市”的底气。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关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