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苹果可以一夜之间离开中国,这是神话!印度还差得远

就连华尔街最看空苹果的人也表示,将生产转移到印度的计划是不现实的。为什么?

因为制造业不仅仅关乎劳动力成本,还关乎基础设施、人才和供应链深度。让我们比较一下中国和印度。

首先,效率和规模。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领先几十年。深圳可以在24小时内生产和测试原型。200+家一级供应商在行驶距离内。印度仍在与基本的物流和零部件供应作斗争。

其次劳动力:中国每年培养约1000万工程专业毕业生。熟练的,有纪律的,受过大规模训练的。

没错,印度培养了IT人才,但大多数人的梦想是获得H1B签证,而不是建厂。他们服务的是硅谷,而不是印度工业。苹果承受不起这种不确定性。

第三,产业协调。在中国,整个供应链可以在一夜之间重组,以满足新的需求。在疫情期间,中国在几天内对工厂进行了医疗用品的重组。印度缺乏这种工业反应。那种协调程度是装不出来的。

第四,基础设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能源——所有这些都无缝支持“中国制造”。印度仍然面临着长期停电和港口拥挤的问题。装配线不能等待电力。

第五,苹果的悖论。7年零突破性创新。仍然是一家价值3万亿美元的公司。现在假装他们可以一夜之间离开中国,就连华尔街的“苹果熊”也不相信这个童话。

第六,营商环境。中国政府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大,政策执行力强,能够快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印度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试图吸引外资,但繁琐的监管环境、土地获取难度和劳资纠纷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外企。苹果在印度的生产也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更重要的,印度喜难欢“关门宰羊”,赚的钱也拿不走。

让我们明确一点:中印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只要看看数学就知道,即使中国今天停止增长,而印度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从2003年到2010年,印度只维持了7年的速度),也需要近25年的时间才能赶上。

苹果将生产线完全转移到印度目前确实不切实际。虽然印度在劳动力成本和市场潜力上有优势,但其基础设施、供应链深度和生产质量的短板使得大规模转移难以实现。苹果可能会继续在印度进行小规模生产(如针对本地市场的低端产品),但核心生产仍将依赖中国。

总之,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力量。印度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