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卖港风波:228亿交易背后藏着什么?

2025年3月4日,李嘉诚掌控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发布了一则重磅公告,宣布与美国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以228亿美元(约合165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的核心资产。这笔交易涉及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沿线的两个关键港口,总计涵盖199个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和全球物流网络。交易完成后,长江和记将彻底退出除中国内地和香港外的港口业务。随后,长江和记股价连续两日暴涨,市场为之振奋。然而,香港《大公报》紧接着发表评论《中国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中国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也相继转载,将事件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这场228亿的交易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一、交易的合法性:无可挑剔的商业操作

从法律层面看,李嘉诚此次出售港口的行为毫无瑕疵。长江和记实业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上市公司,其全球港口业务由和记港口控股(HPHS)和和记港口集团控股(HPGHL)两家公司掌控,这两家公司合计持有和记港口集团80%的股权。根据香港《公司条例》和国际商业法,私有企业有权自由处置其资产。交易对象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双方通过公开市场谈判达成协议,程序合规透明。公告显示,交易估值228亿美元由独立评估机构基于市场行情确定,且长江和记保留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核心港口资产,例如香港葵涌码头和上海的部分码头业务,显示出这是一次战略性调整而非全面撤资。

具体来看,交易涉及的43个港口包括巴拿马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英国的费利克斯托港荷兰鹿特丹港等,这些资产在过去十年为长江和记贡献了稳定的现金流。以2023年为例,和记港口集团年报显示,其全球港口业务收入约为45亿港元,净利润约12亿港元。出售这些资产虽属合法,但也意味着李嘉诚放弃了一块稳定的“现金奶牛”。

二、出售的动机:商业考量与地缘政治博弈

李嘉诚为何选择此时出售港口?事实表明,这是一场精明的商业决策叠加地缘政治考量的结果。

首先,全球航运业正面临不确定性。以巴拿马运河为例,2023年以来,因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运河水位持续下降,日通航量从38艘减少至24艘,导致船舶排队时间延长,通行费上涨。例如,2024年一艘20万吨级货轮的通行费已从约50万美元升至75万美元。叠加俄乌冲突和红海危机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港口资产的长期回报面临风险。出售228亿美元的资产,不仅让李嘉诚家族套现巨额现金,还规避了未来可能的贬值。以英国费利克斯托港为例,该港2024年因罢工和供应链中断,吞吐量下降了约10%,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其次,地缘政治压力不容忽视。2025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演讲中重提“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主张,声称“运河不能落入敌对国家手中”。尽管巴拿马政府迅速反驳,但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可能通过经济或军事手段加强对运河的干预。李嘉诚的港口资产中,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分别位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和大西洋入口,战略价值极高。面对潜在的“强行吞并”风险,李嘉诚选择主动出售,既保住了资金,也避免了与美国正面冲突。据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诚亲自参与谈判,仅用四周时间敲定协议,显示出他对局势的紧迫判断。

三、对中国的影响:航运命脉的潜在威胁

这场交易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贸易的命脉,2024年全球约6%的海运贸易经此通行,其中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21%。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总额达4800亿美元,其中巴西铁矿石(占中国进口量的60%)、阿根廷大豆(占进口量的20%)主要通过巴拿马运河运输。若运河被美国控制并限制中国船只通行,中国货船将被迫绕行南非好望角。以一艘20万吨级货轮为例,从巴西圣路易斯港到中国宁波港,正常航线经巴拿马运河约需25天,航程约1.2万海里,燃油成本约2000吨。若绕行好望角,航程增至2万海里,耗时增至40天,燃油成本激增至7000吨,额外支出约300万美元。这不仅推高物流成本,还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尤其是对时效敏感的电子产品和汽车出口。

更严峻的是,美国可能将运河“政治化”。2024年10月,美国政府一份行政命令草案曝光,计划对中国船只征收“特别停靠费”,并要求盟友跟进,否则面临制裁。若巴拿马两港落入贝莱德手中,美国可通过间接控制实施类似政策。以2023年为例,中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货运量约2.5亿吨,若每吨加征1美元附加费,中国企业年成本将增加2.5亿美元。更长远看,这将冲击“一带一路”倡议和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例如,香港2024年港口吞吐量为1600万标箱,若上游物流受阻,可能下降10%-15%。

四、道德与法律的碰撞:李嘉诚的过往记录

交易合法,但道德争议却绕不开。李嘉诚的商业生涯充满成功,却也伴随着“投机者”的标签。以下事实或许能说明问题:

1.囤地炒地

2006年,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以42亿元竞得上海陆家嘴东方金融中心地块,却迟迟未开发。直到2019年,该地块以400亿元转手,净赚近十倍。此举不仅推高上海房价,还浪费土地资源。他发明的“公摊面积”制度更让购房者多掏20%-40%的房款。以北京一套100平米商品房为例,公摊面积占25平米,房价每平米5万元,购房者需多付125万元。

2.资产抛售

2013年,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包括上海东方汇经中心(70亿元)和广州西城都荟(30亿元),总计套现超2500亿元,随后转投英国,收购电力公司Eversholt Rail(25亿英镑)和电信公司O2部分股权。这种“跑路”行为引发国内富豪效仿,加剧经济空心化。

3.模糊表态

2019年香港动荡期间,李嘉诚在报纸刊登“黄瓜之台,何堪再摘”的广告,立场暧昧,被指既不得罪政府,也不激怒反对派,典型的“两面派”作风。

此次出售港口,与其一贯逐利风格如出一辙。在国家需要稳定海外战略资产时,他选择退出,将风险转嫁给国家。《大公报》评论道:“爱国企业家与国家同命运,李嘉诚却总在关键时刻退缩。”

五、228亿的代价与历史评判

228亿交易背后,李嘉诚收获了巨额现金和风险规避,却将中国置于航运受制的潜在危机中。从巴拿马运河的干旱到美国的霸权意图,从合法交易到道德争议,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事实:商业决策绝非孤立的经济行为,而是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李嘉诚的成功毋庸置疑,但其选择是否为历史所容,尚待时间检验。

具体而言,若美国未来限制中国船只通行,2026年中国外贸成本或增加50亿-100亿美元,供应链稳定性将受重创。而李嘉诚,或许已在228亿的“安全港”中静观其变。历史的笔,将如何书写这一章?答案仍在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