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一笔交易震动了全球航运圈。
他旗下公司以超190亿美元(约合1373亿元人民币)将巴拿马运河两大关键港口和全球43个港口的股权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这不仅是商界大鳄的资本腾挪,更牵动着中美地缘博弈的敏感神经。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航运的"咽喉",每年约5%的海运货物经此通行。
李嘉诚自1997年就掌控运河两端的克里斯托瓦尔港和巴尔博亚港,中国作为第二大用户,11%的货物依赖这条黄金水道。
如今港口易主美国资本,最直接的隐忧是中国货轮可能面临"差别待遇"——比如通行费上涨、检查流程拖延,甚至在中美关系紧张时遭遇变相施压。
这笔交易背后藏着三重博弈。
其一,美国正重掌战略要道。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初就放话要"收回运河控制权",贝莱德财团接盘后,美国通过资本手段间接强化了对运河的影响力。
其二,李嘉诚嗅到了政治风险。97岁高龄的他亲历多次国际变局,2022年抛售英国资产已展现其避险嗅觉。面对美国施压巴拿马政府的风声,高位套现既能落袋为安,又避免卷入大国角力。
其三,中国早有布局。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关键节点布局多年,巴拿马运河虽重要,但已非不可替代。秘鲁钱凯港的启用更让南美西岸货物可直航中国,减少对运河的依赖。
对普通中国人而言,这场交易更像一堂生动的国际经贸课。
它提醒我们:全球化时代没有纯粹的商业行为,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权随时可能变成"政治筹码"。
但也不必过度焦虑——中国2024年进口的铜矿、锌矿等资源中,约70%来自南美西岸国家,这些航线本就无需经过巴拿马运河。
商人李嘉诚的撤退,或许正是新时代国际规则嬗变的缩影。
当资本遇上政治,精明如他选择"现金为王";而中国要做的,是继续夯实自己的航运网络,让世界离不开"中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