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a股开盘第一天,ai概念股在deepseek带动下全面上涨,软件etf甚至涨了9个多点,半导体板块也跟涨,但是“股王”寒武纪却高开后在午后跳水,虽然尾盘拉升到0.7%,但是全天资金净流出。
寒武纪(688256.sh)作为a股市场的“涨幅王”,其股价在2024年全年累计上涨387.55%,2025年初一度冲至777.77元/股的历史高位,但随后大幅回落。其股价与业绩的严重背离,反映了市场对ai赛道的高度预期与资金推动的综合作用。
ai赛道的高景气度与稀缺性
寒武纪的大涨与ai赛道的高景气有关。
首先,行业前景驱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626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9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1.46万亿元。
寒武纪作为国内稀缺的ai算力芯片厂商,产品覆盖云端、边缘端和终端,被视为“中国版英伟达”,市场对其在国产替代中的潜力充满期待。
此外,美国对高端ai芯片的出口限制加速了国产芯片需求,北京、上海等地智算中心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国产化比例逐步提升至100%,进一步推高了寒武纪的市场预期。
其次,寒武纪的技术储备与产品线布局也推动其上涨。
寒武纪的思元系列芯片(如mlu290、mlu370)采用7nm工艺和chiplet技术,性能对标国际头部企业。其“云边端一体”的解决方案在互联网、金融、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技术壁垒和市场稀缺性支撑了高估值。
更大的因素是资金推动与机构抱团
股价的上涨离不开资金推动,寒武纪成为公募基金抱团股,连续多个季度获得加仓。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298只公募基金重仓持有寒武纪8161万股,同比增加近2000万股。公司被纳入科创50、沪深300、上证50等核心指数,被动跟踪的etf资金持续流入,推高市值。例如,2024年三季度末基金持股比例从8.71%增至19.55%。
2024年第四季度在股价已经翻数倍的情况下,仍然有公募基金加仓,超过50家。而且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成为被动指数基金的重要成分股,这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此外,杠杆资金与游资炒作也推动了股价上涨。
截至2025年1月15日,寒武纪融资余额达43.24亿元,为2024年9月的3.61倍,显示杠杆资金对股价的助推作用。此外,龙虎榜数据显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营业部在关键节点大额买入,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波动。
市场情绪与预期博弈
外界一直传闻,寒武纪在2024年拿到头部ai企业的大订单,于是股价开始炒作起来。这里面有严重的市场预期和博弈。
财报预告,2024年寒武纪营收同比增长50.83%-69.16%,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2.41-3.29亿元),但全年仍亏损3.96-4.84亿元。尽管盈利未达市场最乐观预期,但存货和预付账款等前瞻指标(如2024q3存货增至10.15亿元)被解读为下游需求旺盛,暗示未来收入放量。
按2024年营收计算,寒武纪市销率高达214-240倍,远超英伟达(29倍)、博通(19倍)等国际同行。市场部分观点认为其估值已透支未来增长,存在类似2013-2015年东方财富或乐视网的泡沫风险。
股价下跌的触发因素
利好出尽便是利空。寒武纪的业绩与市场预期的落差,让其股价连续回调。
寒武纪尽管四季度盈利,但扣非净利润仍可能亏损(-7255万至9745万元),市场对盈利持续性存疑。同时,2024年业绩未达部分机构最乐观预期,引发资金获利了结。
此外,资金面松动与情绪反转,资金在高位股上获利了结。
2025年1月16日,寒武纪单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1.61亿元,半导体板块整体回调,海光信息、兆易创新等个股同步下跌,市场情绪转向谨慎。此外,竞品启动ipo导致抱团资金分流,加剧了股价波动。
总结:泡沫与机遇的平衡
寒武纪的股价表现是ai赛道高景气度、资金推动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高估值既反映了国产替代和技术稀缺性的长期逻辑,也暴露了短期业绩无法支撑的泡沫风险。
未来需关注其收入放量进度、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如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减少的影响)以及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寒武纪的波动性可能长期存在,需在技术前景与财务风险间谨慎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