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到消息,这两天,国债市场可以说是异常火爆,国家首批发行的300亿国债被一抢而空,而且是半个小时不到就卖完了,用疯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具体利率情况,3年期年利率2.38%;5年期年利率2.5%。与此前动不动就三四个点的利率相比,确实差了一些。问题是才两个多点的利率,为啥大家会疯抢呢?
讲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讲一讲当前的存款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2月,中国家庭的银行存款增加了约59万亿,相当于2009年—2019年的新增存款总量,其中超过80%的都是定期存款。
都知道,这些年市场大环境不好,银行都在下调存款利率,以中行为例,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为0.20%,定期存款三个月利率为1.15%,六个月利率为1.35%,一年利率为1.45%,两年利率为1.65%,三年利率为1.95%。
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国债利率虽然也降了,但是再怎么样也比当前存银行要好一些,获得的利息收益更高一些。
其实,这也应验了2019年原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某论坛上说过的那句话——“十年后,要买一款年收益3%的理财产品,会像车子摇号一样,完全凭运气了”。
如今,离他说这话也就过去五年时间,但是在投资市场,能实现3%的稳定理财的产品其实大都已经消失了。
那么,为什么会消失?
一方面,基数越来越高,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比如,过去增长10%的GDP,是6万亿,但现在要增长10%,那就需要12万亿,所以,只能增长5%。
另一方面,各国都在通过降低资金利率,以促进经济发展。让大家都去消费、投资,为GDP做贡献。我们这两年存款利率降到历史最低,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而且,随着刺激消费力度的不断加码,可以预见,“通胀潮”还是来了…
01.
物价上涨的信号
中央已明确
关于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预期目标,中央已经明确,定在3%左右。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简短的两句话,释放的信号很确定。
1.明确要让物价上涨。
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物价环比1月份有1%的增幅,商品价格已有上涨的势头,但同比上涨才0.7%,与今年既定的3%增长目标,还有2.3%的差距,可以说,物价增长还有较大的空间,需要在剩下的10个月内完成。
2.如何完成?
货币支撑!道理很简单,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加货币供应,形成狼多肉少的趋势,才能推动物价上涨。
当然了,官方表达是比较含蓄的,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求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个是财政扩张,主要依靠发债。今年已知新增的规模:4.06万亿赤字规模+3.9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新增不列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5000亿以上的PSL,总共10.4万亿。
另一个就是新增货币供应M2,白话就是“印钞”。2024年1月货币供应量M2高达297.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如果全年按这个速度的话,那么今年全年增加的资金大概是35.8万亿。
比2022年和2023年平均每年26万亿的货币支持,2024年将高出一大截。毫无疑问,这为今年物价增长3%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手持三样东西
心里不慌
虽然社会流通货币瞬间快速增加,但并不意味着接下来,所有商品价格都会明显上涨,而且,即便有的价格东西涨了很多,但进入门槛高或者不具备准入条件。所以,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只能拥抱核心资产。比如以下这三样:
1.黄金。
黄金本身的稀缺性是不用质疑的。全世界每年可以生产的黄金只有3000吨。也正是因为稀少,所以在人们的眼中非常的珍贵,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贬值。相比之下,纸币的价值则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而贬值。
第二,优质证券。
通胀后,由于社会资金量增多,而储蓄也不断从银行搬到股市,如此,股市上涨无疑。但是选择上不能盲目,一要确定行业,二要分析企业的长期现金流,三要看好管理。当然自身的投资专业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也很重要。
总之,选择长期收益稳定的企业,风险更低。
第三,优质房产。
目前,除了一线城市以外,其他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确实出现下跌空间较大,包括空置率较高,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现象,但是对于部分一线城市来讲,尤其是城市核心区,具备地段优势的房子,依旧比较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