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跟普通人到底有多大关系?关系不小

2023年,我国创下了5.78万亿元的贸易顺差,而和这个贸易顺差交相辉映的,则是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大幅上涨。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4月我国汽车的出口量就高达42万辆,同比增长148.1%,其中电动载人汽车的出口高达13.2万辆,同比增长了330%!

在整个2023年,我国的汽车出口力压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总出口量高达552.1万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2003年的时候我国的汽车出口只有4.8万辆,不足2023年的百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车汽车的表现最为亮眼,每出口3辆汽车中就有1辆是电动车。

说起电动汽车,其实它出现的时间比燃油车还要早。

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是法国发明家古斯塔夫于1881年发明的,而世界上第1辆用精炼石油作为燃料的汽车,则是由德国人卡尔于1886年发明的,时间上差了5年。

但是,电动车在早期的使用上远不如燃油车方便,无论动力、续航,还是速度都不尽如人意。所以,在竞争中燃油车胜出,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称雄于世。



1920年代,福特T型车成为世界上第1款年产量超过100万辆,总销量超过1000万辆的汽车。

汽车作为一种价格最贵的民用消费品,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柱作用,其技术含量也堪称工业制造领域上的明珠。

汽车行业的发展在美国如火如荼的时候,也是美国制造业最强大的时候。

二战期间,福特汽车可以做到每小时生产一架大型轰炸机;通用则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公司,仅飞机发动机就生产了20.6万台。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制造领域过去被打压的电动汽车异军突起。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美国、德国、韩国的电动汽车的制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其以我国和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最为明显。

于是,在汽车的出口方面,我国不仅燃油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电动车的出口增长速度就更快了,甚至出现了今年4月份同比高达3倍以上的增长。

随着发达国家在未来10年内有可能逐步淘汰燃油车,谁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汽车行业夺得一席之地。在这方面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企业则会衰落下去,被社会淘汰。

比如,在燃油车时代,日本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产业,每年的汽车产销量达到了全球的1/4左右甚至更多。随着在电动汽车行业方面的落后,未来它的份额将注定被电动车领域的佼佼者们取代。



日本人之所以在电动车方面裹足不前,其根本原因就是技术能力的不足。

而我国之所以能够在汽车领域异军突起,就是因为多年的积累,终于让产业升级这件事成为事实。

提到产业升级,某些人会说:这和我一个月挣3000块钱有什么关系?

产业升级,说白了就是技术更新。谁走在了前头,谁就能在制造业中遥遥领先,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

所以,每一个时代具备产业升级能力的国家,往往都能迅速成长为发达国家,并且让该国的国民受益。

美国在20世纪之前,虽然抓住了第2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但是在技术积累方面仍然比不上欧洲的发达国家。直到20世纪之交,新行业的异军突起,给了美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福特公司在此期间发明了汽车流水线生产,这种在当时看来BUG级别的先进生产方式,最快的时候福特汽车的生产线每3分钟就能生产出1辆汽车。



结果,汽车的成本随着销量的增长不升反降。

1909年,当福特汽车推向市场的时候,它的价格是825美元。当时1美元等于1.5克黄金,也就是说1909年的福特汽车价格相当于1237.5克黄金。

目前,市场上的金价大概是500人民币,1237.5克黄金换成人民币是618750元,今天这笔钱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买一辆豪车了。

而随着福特汽车的销量越来越高,成本的降低也让售价逐渐降低。

1913年,福特汽车销量是17万辆,价格下降到525美元;

1925年,福特汽车的销量是191万辆,售价为260美元;

16年的时间里,价格竟然下降了68.5%。

价格的下调,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能够消费汽车这种过去看上去高不可攀的,只有富人才能够享受的产品。

而在此期间,福特汽车工人的工资也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飞跃。

1914年1月5号,福特汽车将普通工人的工资从每天2.5美元调整到每天5美元,工作时间则从每天9小时下调到每天8小时。

于是,福特的工人只需要工作几个月的时间就能买一辆公司生产的福特汽车了。



所以,产业升级是可以惠普会到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的。

这个道理在我国同样适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几百块钱,一旦涉及到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业品的时候,价格让人很难承担。

比如,在上海初装一部固定电话,初装费高达四五千块钱,是普通的百姓十几倍的月工资。而且得先交钱,具体什么时候装还没准。

因为,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对方具有绝对的定价权。

而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的核心技术被我们掌握在手中,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甚至由过去的高不可攀变成了白菜价。

比如,盾构机。



1997年,我国向德国维尔特公司购买两台盾构机时,对方的要价竟然高达7.6亿。

而且,机器出了故障之后,每天的维修费就高达3000美元。

这可是1997年,大多数的家庭年收入都没有3000美元。

随着我国在盾构机的自主研制方面取得突破,盾构机的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曾经7亿天价的盾构机,甚至直接被干到2000多万块钱。

技术进步在打破国外垄断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高薪岗位,老百姓的工资出现了普遍上涨。

现在国内几百块钱就能买一台大屏幕液晶电视,在世纪之初这种电视售价要达到上万,几乎是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的工资。


想到小时候一个村只有几台电视,这个变化实在太大了。

几十年前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汽车,到今天汽车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普通消费品。

还有就是,产业升级带来的是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就是现代化。

1650年,从马赛到巴黎,人们需要花费359个小时,到1887年仅需13个小时。

因为,经过人们的努力,蒸汽机车的应用消灭了距离带来的阻碍,火车不仅快速安全、准时、有规律,而且风雨无阻。

人类也得以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在物质的追求上越走越远。

这是只有在一个国家产业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的国家就享受不到。

阿根廷作为拉丁美洲第三大经济体,是踏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没有出来的国家,没什么高科技产业,他的人均国际汇率有1.2万美元和我国相当,但是工资中位数只有170美元。(2023年5月的汇率)。



在阿根廷,一个500强企业的高层离职后去小企业做CTO,一个月只有1500美元,合着人民币也就1万出头,还是税前,你敢信?

在国内,这种工作经验和这种岗位,怎么着一个月也得拿3-5万吧。

而且,当地物价高的吓人。

除了该国特产的一些粮食、肉类等价格稀烂贱之外,工业品价格的售价贵的夸张。

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售价0.79美元(合人民币大约5.5块);

一个红牛的售价1.28美元(合人民币大约10块);

一瓶1.5升的瓶装水,售价高达0.9美元(合人民币大约6块);

500毫升装的国产啤酒,售价高达1.15美元(合人民币大约8块)。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租一辆公共自行车的费用是每小时2美元。 一部iPhone 14.128GB售价1288.54美元。(2022年3月价格),一部小米手机超过600美元。

可见,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好处普通老百姓是能享受到的。在工资上涨的同时,很多产品价格却降了下来,让老百姓的购买力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