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造车狂人,他七次创业,造就一个世界500强商业帝国

被誉为钢铁侠的马斯克,从造电动汽车到造星际火箭,胸怀宇宙星辰,被很多年轻人视为人生榜样。

在中国,也有一位来自农村的“造物狂人”。

他造过相机、冰箱、摩托,还有汽车。

并且放出豪言:“要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

他就是世界500强吉利集团的创始人——李书福。

他不断地打破规则,从细微处发现机遇,坚韧不拔地追逐梦想,缔造各种李式奇迹。

七次创业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

01

1963年6月,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排行老三。

父亲在农闲时会做一些木材、布料的小买卖,这给小书福带来了一定的商业启蒙。

小学的时候,书福经常帮生产队放牛,一次赚一毛五,积少成多,一个暑假下来,也是个小富娃了。

他不但有个会打算盘的小脑瓜,还特别爱思考。

“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牛和人都一样。”这是他放牛时悟出来的处世哲学。

1978年,15岁的李书福听到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意识到机会来了,立马提前一年把初中课程学完。

升入高中后,每天都生怕机会稍纵即逝。

因此便跟家人说自己准备辍学投身商海,父亲听完暴跳如雷,立马棍棒伺候了一个晚上。

被教训后的李书福只能重新回到学校,脑子里继续翻江倒海,不断勾勒他的各种商业计划。

“我的大量时间都在研究世界,看看这个世界怎么变,这是第一重要的。”

高考成绩公布,他差三分落榜了,家人都愁容满面。

而他心中却暗自窃喜:终于可以去社会闯一闯了。

他找了父亲作为天使轮投资,借给他120元,买了部海鸥相机

从此公园、街道、沙滩等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李书福帮游客拍照的身影。

小本生意,收入颇丰。

但他不满于此,很快便租房开了家照相馆,开始第一次创业。

开相馆就得配置专业的座式相机,但这样的设备价格不菲。

囊中羞涩的他,只能硬着头皮说,“不就是一个镜头、几个齿轮外加一个胶卷盒嘛,买不起,我可以自己做!”

经过一番倒腾,还真让他造出一个粗糙的相机,成像效果还不错。

如若他继续在这个行业发展下去,可能会改变世界相机制造业的格局。

但他在一次洗照片的时候发现,显影液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提取出白银。

他赶紧重新翻开中学化学课本,当起了一个“炼金术士”,除了白银,还冶炼其他金属。

当时做这行的人少,利润可观,于是他关了照相馆,投身第二次创业。

英国诗人阿诺德说过:“谁不坐等机遇的馈赠,谁便征服了命运。”

接下来的每一天,李书福都要去拉废料回家冶炼金属,皮鞋都跑断了几双。

1984年,21岁的李书福送皮鞋去修补的时候,看到几位修鞋师傅正在敲打一金属块

李书福好奇地跟师傅了解到,原来他们正在打磨冰箱配件。

敏锐的他马上嗅到商机:冰箱很快就会迎来购买大潮,而制造冰箱所需的配件一定会供不应求。

02

马克·吐温说:“取得领先的秘诀是先开始”。

李书福当机立断,退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的冶金行业。

拉了几个兄弟,搞了个小作坊,叮叮哐哐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为国内冰箱厂提供各种配件。

虽然不是匠人出身,但手艺确实不错。

靠手工敲打出来的配件符合各大冰箱厂的要求,订单也接踵而至。

慢慢地,从手工配件升级到冰箱蒸发器、冷凝器和过滤器的研究与试制。

这个学历不高的小团队,居然生产出了很多技术含量颇高的核心组件。

野心膨胀的李书福当即决定,自己研发整机冰箱、冻柜等制冷设备。

创立自己的冰箱品牌,取名“北极花”,一听就有股冰凉的美感。

那个年代,冰箱还需要国家统一配售、统一生产。

李书福那股硬气劲又上来了:“造冰箱不难,虽然没有批准生产,但也没有禁止呀,我先来试试,摸石头过河。”

拿破仑说过,先投入战斗,然后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1986年,年近23岁的李书福创办了北极花冰箱厂,开始有了企业家的雏形。

很快,不到两年的时间,厂子就以4000万年营收额成为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

北极花也跻身国内冰箱一线品牌,而李书福则少年得志,成为千万富翁。

然而,风光不过三年,国家颁布的定点冰箱制造企业名单中,并没有出现“北极花”。

再加上企业股权纷争,年轻的李书福身心俱疲。

创业办厂并不是件光鲜的事。

但他依旧魄力十足,敢拿敢放,决定将“北极花”拱手送给当地政府,自己孤身南下闯荡。

26岁的李书福已经创业三次,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决定到深圳大学回炉再造,来弥补没上大学的遗憾。

入校不久,他和舍友去建材市场准备淘点材料回来装饰一下宿舍。

结果发现了一款进口的镁铝曲板,做工精良,但价格昂贵,因为国内无厂家能够生产。

“这种材料,我也可以做呀。”

他的商业细胞又再次被激活,回校后即刻办理退学。

热血沸腾地返回老家台州,召集兄弟们马上开干,踏上了第四次创业征程。

李家兄弟的建材厂生产的镁铝曲板质量优秀,价格实惠,马上抢夺了进口镁铝曲板的市场份额

甚至还出口到十多个国家,真的是干什么就能成什么。

也许是志不在此。

工厂成规模后,李书福便将所有权给了哥哥,自己带上多年的积蓄,再次南下。

那时,一场群雄逐鹿的炒房热正在海南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03

可惜,海南不是李书福的福地,他在这里折戟沉沙,投资房地产亏损了数千万元。

第五次创业以遗憾收场,它给了李书福一个惨痛的领悟:“也许,我只能做实业。”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建材厂那边打来电话,告诉他一惊一喜两个消息。

惊的是,厂里一名员工开着一辆公家的进口摩托车出外时发生车祸。

好在人没事,但摩托碎得七零八落。

喜的是,他们把撞碎的摩托捡回厂里后,发现摩托车的结构并不复杂,零配件基本能自己制造。

只要有张生产许可证,完全能够办个厂子生产摩托车。

李书福接完电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当即决定:办!

当然,这个决定背后,还有他的另一盘大棋。

1993年,30岁的李书福花巨资收购了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摩托车厂。

这样便拥有了一张生产许可证,第六次创业就此启动。

一开始,生产的是跨式摩托,但销量一般。

经过调研,李书福发现日本、台湾流行的踏板式摩托更受欢迎,而国内又是一个空白。

因此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开发出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销量暴增。

很快占据国内踏板式摩托车龙头地位,还出口到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

1996年,为了扩大规模,33岁的李书福在宁海找了800亩地再建一个摩托车厂。

然而,他的真正目的,不是当个摩托大王,而是实现自己的理想——造汽车。

原来,早年去深圳求学,他就买过一辆中华牌轿车,那时便有了制造汽车的梦想。

只是苦于时机不够成熟,国内汽车行业一直也没向民营企业开放。

所以现在只能在新建的摩托车厂里,秘密研制汽车。

他买来几辆奔驰、红旗还有自己的中华轿车,拆解后进行重新构建,拼装出一部新汽车“吉利一号”。

却因没有许可证,不能上路。

不过消息也不胫而走,大家都嘲讽他不知天高地厚,把汽车当玩具,痴人说梦。

李书福硬气地说出那句经典狂言:“造汽车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嘛。”

第七次创业也呼之欲出。

1998年8月8日,吉利诞生了第一辆自主研发的汽车“豪情”。

那天,李书福大摆宴席,发出700多张邀请函,希望和所有人分享他的兴奋之情。

结果,门可罗雀,因为吉利造汽车属于游走在政策红线边缘,没人敢沾惹。

多年后,李书福回忆起这一幕,仍然不胜唏嘘与心酸。

在李书福的脑海里就没有放弃二字。

他不断地破壁,不断地争取,多次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申请给民营企业参与造车的资格,哪怕是给他一次尝试失败的机会。

屠格涅夫说,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前夕,李书福终于拿到轿车准生证,成为国内首家民营车企。

那晚,李书福和兄弟们喝了个酩酊大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04

初期的吉利汽车,价格实惠,但品质还有待改进,被调侃为“上坡靠推,下雨打伞”的低端品牌。

一直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李书福,听着各种风言风语,心里很不是滋味。

梦想是实现了,但更多像个笑话。

于是,他内心开始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2002年获得许可证不久后,他在员工大会上说了句掷地有声的话:“未来,我们将收购沃尔沃汽车!”

大家都呆住了。

一个刚被批准生产汽车的民营企业,想要收购一个曾被称为“富豪”的百年品牌,绝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李书福继续保持着他那憨厚的标志性微笑。

上天没有让他等太久,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

福特汽车面临着巨大经济压力,想要抛售旗下的沃尔沃汽车,李书福适时地出击,猎人终于等到猎物的出现。

在所有的竞购者中,吉利汽车是最不被看好的,连沃尔沃都觉得自己这种贵千金怎么能下嫁穷小子。

甚至在谈判桌上故意刁难李书福,让他用三个英文单词,说明为什么要选择他。

李书福这次没有硬怼,而是温柔地说道:

“这三个单词是“I Love You”。

我爱你们,爱沃尔沃这个品牌,也爱沃尔沃的员工。

保护好品牌声誉和员工利益,是吉利的责任和义务。”

这番含情脉脉的表白,征服了现场所有人,也俘获了沃尔沃的芳心。

最终,两个品牌喜结连理,这个“蛇吞象”的国际品牌收购案例,也收录进了哈佛商学院的教科书中。

挫折会来,也会过去,所有遭遇,皆为后来星辰。

顺利收购后,李书福坚持“沃人制沃”,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

他说,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两者是兄弟,不是父子。

他发现沃尔沃虽然拥有品牌、掌握技术,却缺乏好的营销策略。

因此着重帮助沃尔沃开拓市场,版图从北欧开始扩张到欧美、亚洲,中国是主战场。

很快沃尔沃就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在过去的12年里,沃尔沃全球销量翻番,成为增长最快的国际豪车品牌。

而吉利汽车也利用这十几年的时间不断向沃尔沃学习和汲取经验。

在全球打造了五大研发中心和五大设计中心,很多技术领域已经跻身世界级水平。

小步快跑的吉利,还接连收购了多个国际汽车品牌。

并且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东,吉利集团也昂首挺进世界500强的行业。

05

多年来,吉利先后推出了帝豪博越、博瑞、星越领克等多个自主研发的中高端汽车品牌。

从2017年至今,一直稳占国产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也给吉利汽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提高自身电动化的技术,吉利花了33亿美元成为沃尔沃卡车集团最大股东,积极布局新能源商务车赛道。

还和百度达成合作,成立百度智能汽车,重在提升自身智能信息化的能力,打造一个车联网生态。

然而,相继推出的 “帝豪EV”和 “几何汽车”两个纯电品牌都铩羽而归,市场反响平平,吉利转型的尝试并不成功。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说过:“相比传统燃油车,智能电动车是个新物种,组建的团队也必须是一支全新的跨界团队。”

李书福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通过复盘吸取教训,重新组建一个独立团队,打造出纯电高端品牌“极氪”。

拥有70%跨界人才的“极氪”,没有让李书福失望,很快便在电动汽车市场抢下一定的份额。

它也代表着吉利由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企的战略转型。

吉利集团的成功,还得益于李书福很早就有了“造车需要先造人才”的觉悟。

1997年吉利汽车刚成立不久,他便开始投资兴办学校。

从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开始,不断孵化出了浙江豪情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到后来的北京吉利学院以及海南三亚本科学院;

他一共开办了10所院校,覆盖从职高到研究生院不同的层次。

为国家培养出15万精兵强将,也为吉利集团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除了造车,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怀,而吉利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

李书福说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一定浮现出当年那个经常望着课室窗外思考商业计划的中学生。

步履不停的李书福,现在不仅造车,还开始布局手机、芯片,以及卫星等领域。

吉利的商业版图也朝着全能六边形战士不断进化。

他坚信未来的汽车,就是一个智能空间移动终端。

甚至可以是车主的秘书、管家以及朋友,可以飞行还能够涉水,只要敢想,他就造得出来。

一个人使劲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他的阳光。

苏格拉底说过,“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李书福这样的破壁者,值得所有人的掌声和尊重。

-End-

作者:林赟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