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把李四的钞票挪到自己口袋里,叫做盗窃;发生在私募基金行业

张三把李四口袋里的钞票挪到自己口袋里,叫做盗窃;发生在私募基金行业,就叫做挪用基金财产。

今天爆出“杭州30亿量化跑路,私募基金产品造假”的新闻。自媒体习惯称这种负面新闻为“瓜”,自媒体是“切瓜”的,读者是“吃瓜群众”。但是这种给行业信用体系带来负面影响的新闻,尤其是“差点毁掉私募行业”的新闻,是外行人士的“瓜”,业内人士实在不宜“吃”,因为自己也是同一条藤上的“瓜”。

这个私募基金造假的事件,假如都像媒体里说的那样,层层投资,最后资金打到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自己公司的公户,那么该是哪些主体的责任呢?高净值投资者该怎么防范自己投资的管理人不要出现这种现象?老老实实的管理人该怎么取得投资者的信任?这种事情是普遍现象吗?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该采取什么措施?

没有详细的事实之前,不好说各个涉事主体的责任,但是出现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前面几家主体对最后这家公司实在太信任了。不要轻易说我们的信用体系不好,没有信任。恰恰相反,出现诈骗、欺骗,正是被欺骗者过于信任的结果。当然这种信任是盲目轻信,但凡管理人上点心,多检查几遍,多访谈几次,也不会那么容易被骗。

高净值投资者其实很难防范管理人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不专业,因为时间成本、信息成本等。可靠的投资顾问,这是你们证明自己的机会;被骗的投资者,这是你既想投资又不想被骗的艰难抉择。

说差点毁掉私募行业可能是夸张,因为这种欺诈毕竟是少数,最可能毁掉私募行业的事情是持续亏损。如果一个行业普遍不能让投资者赚钱,那么这个行业就活不下去了。那么多投资者对量化私募一拥而上,正是因为听说量化私募能赚钱。老实的管理人只能用持续的正收益回报投资者,才能获得持续的信任。

私募基金管理人将基金财产打到自己公司账户,最少也是挪用基金财产,严重一点就是侵占,再严重就是诈骗。诈骗现象没有那么多,挪用基金财产的可不少见。2023年10月25日,云南证监局处罚了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其中5家国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均存在挪用基金财产的行为。这种行为假如发生在个人身上,比如张三把李四口袋里的钞票挪到自己口袋里,叫做盗窃,属于犯罪,这么大金额的情况下,是要把牢底坐穿的。现在发生在私募基金行业,就叫做“挪用基金财产”,证监局可能仅仅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连行政处罚都不算。

爆雷的和没爆雷的产品投资者要从这类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监管靠不住,产品管理人靠不住,律所会所靠不住,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钱,万事最可靠的还是自己。

但是从层出不穷的类似新闻来看,很多投资者自己也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