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3743亿!家电巨无霸国外捞金国内花,赚国外1426亿养10万员工

“头条首发,禁止搬运,违者必究。”在阅读此文前,辛苦您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来源/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美的准备二次上市?这个来自佛山顺德的家电龙头,已经在A股上市了十年,近期又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比起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的高调,美的的先后两任掌门人,就十分不显山不露水了。



在互联网上,我们似乎很少看见有关美的或者它的创始人的营销。


可如果想要购置家用电器,尤其是空调,美的却是首选。


按照市值来算,美的集团也是当之无愧的家电龙头,以3743亿的市值,稳坐家电行业中的“老大哥”之位。



按照销量和收入算,即使是把范围扩展到全球,美的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称得上“家电巨无霸”名号。


所以,在A股安安稳稳待了10年的美的,为什么选择又一次去港交所敲钟?


01、市值蒸发3796亿,增速掉队,美的危机感骤增



美的在家电行业中的地位看似稳固,市值甩了第二名将近一半,但美的也有自己的烦恼。


2022年,美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还保持着全国第一的规模,可比起海尔与格力的营收增速来说,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海尔与格力的归母净利润增速都高达17%,美的却仅有6.65%,这也是7年来,美的营收、净利润增速最低的一年。


在2021年巅峰的时期,美的总市值高达7539.96亿元,可到现在,已经缩水了超过一半。




讽刺的是,恰巧在美的股价达到巅峰之时,抱着满满信心,美的集团于2021年2月24日开启了“A股史上最大回购案”。


回购的意思,就是公司自己购买自家发行在外的股票,这要么意味着公司高层看涨自家的股票,要么是一种抵御危机的防御性措施。



最终,美的公司花了86.64亿元回购了1亿支股票,这场交易仅用时两月就完成,这得有多急迫。



可自那之后,美的股价却不断下跌,到现在市值已经蒸发过半。


直至如今,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仍然是美的集团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30.85%。



这就不知何时才能解套了。


今年以来,美的也在不断酝酿子公司的上市计划。


2023年4月,美的旗下的照明子公司美智光电,向深交所提交IPO申请,可因为在上一场次申报时主动撤回,这一申请受到了阻碍。



今年9月29日,美的表示要推动物流子公司安得智联在深交所上市。



这一次在港股递交招股书,或许也是美的自救的一步棋。


02、一年赚外国人1400亿元,养活10万员工



美的集团递交港股招股书,可能不只是为了融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并购海外品牌。


A股规定,境外投资者不得持有超过30%的A股上市公司股份比例,而在2020年,美的就因为外资持股过多而被限购。


在美的披露的信息中,美的境外法人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1.89%。



想要继续引入外资,可能真的得港股上市了。


另一方面,美的也在持续并购海外公司。


一般的网友,可能只知道美的集团中有美的这一个品牌。



但实际上,美的集团的子公司已经遍布全球各地,收购的品牌包括但不限于欧洲COLMO日本东芝意大利的Master Kitchen等。


仅仅在2016年至2017年,就进行了五次大型并购,并购企业包括德国库卡、意大利沃莱克、尤里卡等。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美的如果想要走向海外,直接收购这些在本地已经有口皆碑的品牌,更容易打入当地市场。


另一方面,源于部分国人对“洋货”就是高端、质量好的刻板印象,美的收购的这些品牌自带高端的品牌形象。


通过将美的高端产品换标贴牌,“出口转内销”也相当方便。


美的的全球化布局进展,可以说已经相当迅速了,美的业绩也能说明这一点。


2022年,美的海外收益为1426.45亿元,占比总收入41.48%。



而在今年,美的海外扩张的步伐仍然未停,适应海外市场需要,美的针对海外市场痛、难点,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美的旗下的科陆电子美国储能公司在今年9月12日正式成立,就已经获得美国、南美大单,售出了不少集装箱式电池储能系统。


在今年广交会上,针对海外用户,美的推出了“artic系列R290热泵”,主打一个环保ZZ正确。



对于欧洲能源危机加环保需求,美的也推出“i EasyEnergy Solution”的解决方案。


03、家电企业“副业”多,专家:美的已经迷路了


美的去年的增速放缓,一方面有大环境的问题,也有美的自身的硬伤存在。



家电企业和房地产行情,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一提到近几两年的房地产行情,想必大家都懂了,全国几大房企相继暴雷。


房市低迷伴随的就是家电行业的寒冬。



所以美的现任掌门人方洪波,也早就预料到这样的结果,表示未来3年将是最难的三年。


对于美的自身来说,美的新推出的家电品牌,也没有其预料的那么受欢迎。


2019年,美的推出互联网品牌“布谷BUGU”,直到现在好像都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美的对此的解决方案就是:房地产不行了,就换条路走。


在美的官网,主营业务有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化创新这5项业务。



美的的智能家居已经走进了不少人的家庭,想必这个概念想必读者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其他几项业务,却令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都说要多元化发展,但美的业务的布局,未免过于长远。


值得一提的有工业技术业务,范围涵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芯片、电机等业务,甚至是锂电、OLED面板等。



其他业务中,也有电梯、能源、机器人、物流、医疗等看似和家电八竿子打不着的业务。





味精行业造芯片,美的更是啥都造,这“副业范围”,着实有点广泛。


就连受中国经济网报道的相关专家,都评价美的:“美的已经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了。”



但这可能也是美的冲击全球科技巨头的野心


毕竟2022年我国家电市场份额8352亿元,美的作为市占率第一的企业,增长潜力已经不高。


而2022年家电行业整体市场更是都表现低迷,仅有生活家电品类取得了比较低的增长



想要获得第二增长点,只能另寻他路。


今年1至9月,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为213亿元,同比增长25%。


智能建筑收入为212亿元,同比增长19%;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为229亿元,同比增长17%;这些“副业”合计收入为654亿元,占比美的总收入的22%。



今年来,在“副业”上,美的似乎确实做出了成果,并且成功带来了美的第二增长曲线。


04、三年寒冬,三次裁员



去年5月,美的宣布大规模裁员,有传言称裁员30%,也有传言称是裁员50%。


根据2021年年报,美的在职员工总数为16.58万人。


而在中商情报网的数据中,美的的公司员工构成为96418人。



这似乎证实了美的真的裁员了30%。


面对市场危机,方洪波选择裁员、收缩业务范围,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


在美的发展史中,共有3次大裁员,都是方洪波一手主导,去年这波,就是第3次裁员了。



就在去年传出裁员消息时,内部老员工的一封信,让美的陷入舆论声讨中。


这位老员工为了工作不顾身体健康,留下了一身伤,为了公司效益甚至没有向公司讨要工伤补偿。


可在这次的裁员中,作为伤病在身,一个工作能力不那么优秀的员工,他却被无情地“优化”了。



方洪波亲自回复,大意为:感谢你对公司的贡献,但公司效益不好,还是得你来奉献。


而前两次的裁员,成功让美的走出当时的困境。


1997年,美的空调业务销量大幅下滑,第一次陷入严重危机。



当时还不是掌门人的方洪波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淘汰了空调事业部的成员。


有的即将被裁员的老员工,还是当年跟着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一起“打天下”的,方洪波也想出了“淘汰”这些人的办法。


方洪波表示,谁会使用电脑,谁就能留下来。



这让那些“老干部”们面面相觑了,电脑在那个时候还是新鲜玩意,他们没一个人会。


在裁掉了这些不利于集团发展的员工之后,方洪波又大量引进大学生,建立起了体系化的营销模式,成功让美的集团渡过了难关。


第二次,则是在家电下乡”补贴之后,家电需求退潮。



2012年,失去了“家电下乡”补贴的美的迎来了负增长,营收锐减300亿元。


这一年,美的裁员7万,管理人员也裁掉了近1万,还缩减了产品规模,原本2000款产品,只剩下了不到1000款。


方洪波裁员的手段显得十分不近人情,也十分有争议性,可也确实让美的一直走了下来,甚至让美的的净利润回到了高速增长模式。



05、营收增速逆转,家电企业如何度过行业寒冬?


美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作用似乎十分明显。


全球化布局、裁员到筹谋港股上市,虽然美的股价并不乐观,距离曾经巅峰的92.64元一股,还是差了不少。



但在营收上,美的已经一转2022年的颓势。


而今年前三季度,相比增速惨淡的去年,似乎也有了新突破


今年1至9月,美的营收为2911亿,同比增加了7.67%,归母净利润为277亿,同比增加了13.27%。



即使如此,方洪波在今年五月的股东大会上,仍然表示:“未来三年将是家电行业的寒冬。”


看如今的房地产状况,方洪波的判断或许并没有错。


谋求港股上市,或许能让美的平安度过这场危机。



也希望美这家家电巨无霸,能够平稳度过这次动荡,也希望美的能够不再大规模裁人,让老员工们失望。


你对美的提交港股招股书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百万商界精英读本!热点时事辣评,商界资讯,财经趣闻,互联网的那些事,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