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期,交通行业如何加速转型?

9月11日,2023北京数字交通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围绕“数字·新时代、交通·新未来”主题,行业大咖脑力激荡,敏锐捕捉数字时代新机遇,共同论道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新发展。

一系列高尖端产品、前沿技术悉数亮相,大家之言思想碰撞、凝聚共识……这场大会不仅是交通领域的盛会,更是近年来数字交通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现。

数据为核

塑造新优势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精神,数字交通正成为“十四五”期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也迎来关键发展期。

大会启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刚表示,大数据、大模型等数字化技术变革日新月益,深刻影响产业、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探索数字交通发展新路径、新方法、新技术正成为我国迈向交通强国的必经之路和发力重点。

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正纵深推进。

在物流领域,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企业覆盖率达到85.3%,车辆覆盖率超过66%。我国智能立体仓库超过6000座,快递电子运单和枢纽转运中心自动分拣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航运领域,智慧航道发展初具规模,85%以上长江货运船舶依靠电子航道图引航作业,并在汉江赣江信江京杭大运河等近2000公里航道推广应用,干支联动服务格局初步形成。

邮政快递领域,“三智一码”(邮政业智能安检系统、智能视频监控、智能语音申诉处理和通用寄递地址编码)以及“三无”(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精彩分享。

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机遇期,如何加速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们给出了真知灼见。

“不能盲目照搬先进经验,要给企业创新的机会。”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长陈琨认为,政府应在做好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激发各类主体投资建设、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交通数据的共享开放,引导鼓励交通企业、信息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实测和市场验证。

提升跨部门、跨区域及异构环境下的数据整合与共享,是交通运输数字化发展的一大挑战。“要让大数据应用服务从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部领域,升级为全方位、系统性的推进交通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交通运行状况看得清、各类运输服务主体喊得应、交通规划和重大决策想得透。”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信息化发展处处长王林表示。

跨界融合

构建产业共享新生态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运输服务品质,让数字交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增强人民获得感。

认真聆听。

围绕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交通运输行业近年来充分利用数字赋能,“互联网+”便捷交通出行创新应用成效显著。一体化出行(MaaS)、数字孪生、大模型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降本增效。

点一点手机便可实现实时公交、公交地铁拥挤度查询等功能,一个二维码即可实现地铁、公交和轮渡“一码通行”……当前,推动MaaS服务正在成为各地努力提升居民出行满意度的重要依托。高德地图已经完成MaaS平台迭代优化,基本形成提供智能路线规划、出行导航、网约车预约、乘坐公共交通和自驾等多场景服务的一站式交通出行平台,提供城市交通出行以及跨城出行服务。目前高德地图已与北京、上海等十余个城市推动MaaS建设,与浙江山东等地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进城市一体化出行与绿色项目落地。

数字孪生技术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电信集团交通物流行业事业部总裁沈尔健介绍,中国电信依托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建设,运营了全球首个片区级全域感知数字道路。通过数据融合感知和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环境的交通情势实时进行数字化还原,针对特种车辆行驶特征数据训练道路交通管控专有模型,实现关键卡点通行效率提升22%。

现场交流。

“经过多年研发,我们依托底层几何参数引擎技术和仿真技术算法研发实力,打破了数字孪生中BIM建模领域被国外垄断的现状,创新研发并推出了一系列国产化工业软件系统产品。”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宏旭介绍,通过枢纽场景公共交通供需分析、数字孪生管理、应急监控与客流感知等,可以帮助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提高调度效率与接驳能力。目前八维通已经拥有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智慧停车、数字公交等200多个公共出行场景,服务人群超10亿人次。“下一步还引入生成式AI技术,实现业主自定义选择建模场景,进一步推进数字孪生在交通场景的广泛应用。”

面对当前数据大模型火热的趋势,中国电信已经着力打造交通物流行业的大模型,浪潮信息也已经发布了“源1.0中文语言巨量模型”。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方案开发部总经理魏健表示,浪潮信息将利用全面的平台方案和能力,支撑数字交通应用创新。目前浪潮信息在智慧交通领域已经开展货物装载状态智能识别应用,2分钟即可完成车辆识别,4分钟获取检测结果,准确率达90%以上。

安全为先

提升行业治理新能效

两客一危”数字化监管、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交通运输电子证照“跨省通办”……近年来,面对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主管部门纷纷探索创新“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行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以浙江省为例,为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浙江省通过全面开通网办、掌办功能,实现审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减少91%,即办事项比率达到58%。

“通过对综合客运大数据监测,建立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统计、监测、预测体系,可以实现对节假日客流大数据分析研判,更好支撑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制定保障预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综合交通行业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冬梅介绍,目前该中心已建设公铁水航自驾全量分方式客运模型、旅客联程出行研判模型、重大节假日全量预测模型等核心模型,可以实现2843个区县出行特征提取,所有指标实现T+1天等动态更新。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背后,离不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联网结算服务部副主任刘旭表示,在智慧高速建设中,通过全面应用AI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车辆信息、交通事件、交通气象等识别的正确性,及时发现和判定交通事件,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在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方面,高德地图已完成城市交通“评诊治”SaaS云服务系统多次迭代,研发推出基于LBS数据的全出行场景OD还原数据,丰富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多个环节提供治理决策量化支持。

轨道交通是城市运行的主动脉,是服务人次最多、占据空间最大、运管环节最为复杂的交通方式之一,如何利用数字化解决业主企业普遍关注的安全、降本、增效三大痛点?八维通近年来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轨道交通提供全时空、全场景的智能化安全管理,实现了对车站人员、设备、环境的全方位感知与集成管理,方便车站运营人员总览车站整体运营态势,发现车站异常时可快速处置。

结合交通港航智慧安全要求,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安全与应急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宏伟提出加强大数据创新决策应用,基于各类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港航重大危险源监控监测、智能安保、环境能源监测等一系列智慧港口建设技术指南、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全面提升港航安全风险防控和科学决策能力。“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智决策。”徐宏伟说。

作者丨刘钇杭 记者 张梦怡

编辑丨廖芊

审核丨郭一麟

监制丨陈林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426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