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融合 裂变发展—宜宾市南溪区“三式化解法”纾困产业活力不足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着眼高质量建设“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产业活力难题“三式化解法” 纾困产业活力不足,激发产业人才创新活力,赋能产业发展新动能。

南溪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南溪区“人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三式化解法”是:

其一,“凤蝶兼顾”化解产业人才流动配置不足。旨在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施策,既注重引进高层次“凤才”,又注重吸纳基础性“蝶才”,促进人才结构合理流动配置。其中,一是锚定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深挖企业发展用工需求,以人力资源集团服务产业发展为主阵地,整合就业服务中心、农民工服务中心等多方资源,与南职校、金盾保安等在公司股权、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深度链接,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市场化人才服务。同时,建立就业人员储备信息库,储备返南毕业生、村级产业能手、致富专家等乡贤人才2000余名,回引665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实现产业人才市场供需对接匹配全链条,解决市场“用工荒”及“就业难”等问题。二是加大产业人才投入力度。结合教育、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用人需求,由财政按比例承担招引成本,组织需求单位“点对点”前往各高校专场招聘,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提供各类专业岗位17000余个,招引技术技能、硕士、高层次及海外人才1000余名,帮助6344名基础性人才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发挥产业人才政策激励作用。率先出台《促进产业工人就业创业二十条》,完善产业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提升技能型人才政策吸引力,吸纳就业创业产业工人3000余人,并从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关键构建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助推“以人兴产”。

南溪区委书记刘刚(右二)调研乡村振兴专家指导人才情况

其二,“共建共育”化解产业人才成长渠道不足。探索“高校+企业+基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共同参与,借势借力培育“兴南人才”。一是深化校地共育。依托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丰富人才资源,用好冬水田研究院、宜宾燃面学院、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资源优势,深化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创业就业培训、产教融合发展等合作,培育技术研发和实用人才,为白酒、动力电池等重点产业项目输送技能人才200余名。同时,与凯翼汽车、五粮液德康等企业共建“订单班”,促成256名职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二是搭建平台合育。重点依托“一区、两园、四基地”,与宜宾学院共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西南分院,全力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飞行博士”、“周末专家”模式,并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等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指导,借智借力培育产业人才,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集群化。三是双向奔赴培育。围绕农业重点产业项目,创新“外派到点”及“引培到区”模式,开展特色产业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技术骨干深入基层一线送培训;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到发展前沿、产业高地、典型示范点参观学习,形成人才素质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成长链”,并建成川南首个小龙虾良种繁殖基地,带领全区4000多户小龙虾养殖户增收致富。

川南首个早虾良种繁育基地

其三,“人尽其才”化解产业人才创新动能不足。一是“以绩为尺”激活力。通过“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人才兴南”计划若干措施》及创新经营贡献奖、科研成果转化奖等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塑造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标兵与名匠名师203名,推动51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应用,150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尽其才、竭其力”。二是“揭榜挂帅”出新招。围绕“人产城”建设需要“挂榜出题”,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心镇片区人才工作站“揭榜破题”,促成与轻化工大学、电子科大等7所高校达成13项合作,与江南大学共建白酒产业研究院,协助白酒企业完善产业链建设。全年累计投入科技研发费用1.55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超1亿元,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三是“农科融合”结硕果。创新“农科院+国企+集体经济”的农科融合发展模式,与市农科院共建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个,大力推广“菜—稻—菜”水旱轮作、玉米(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粮经轮作等种植模式,加快推进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五粮液、溯源农业、孝善坊等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体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44户,村集体经济收益村均超8万元,实现产业增值环节留在农村、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刘芳 张梦茸)

南溪区长江村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