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块创新密度最高的地方扩了近3倍!牵引力何在?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公布河南省开发区四至边界范围的通知》,公布了全省183个开发区四至边界范围。

《政经视点》订阅号观察,在这份《通知》中,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四至边界内并不含与荥阳市政府去年8月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所共建的两个乡镇(广武镇与高村乡)。两乡镇的面积达272.5平方公里,是高新区(现有面积99平方公里)的近3倍大小。在政府与市场的期待中,这块河南创新密度最高的地方扩区了近3倍,它未来发展的牵引力在哪里?


何以认为高新区是河南创新密度最高的地方?


公开数据显示,高新区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91%、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58.2亿元、占全省的5.3%,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6%。连续7年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46亿元、增长38.5%。区内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7家、省级创新平台381家、市级创新平台89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


客观上讲,这一创新密度是对高新区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0余年发展取得创新成绩的概述。



可是,站在这一创新密度之上,高新区迎来了发展历史上最大的扩区红利,却面临着创新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之时,如何把空旷的土地资源变成创新技术高投入的产业要素?如何提升亩均技术含量并实现资产证券化?换句话说,高新区的扩区后发展的牵引力在哪里?对于高新区来说,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过往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技术复制、基础设施与地产投资做大了规模,创新这一动力机制的功能并没有完全释放。偏居发展动力边缘的高新区成为河南省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市场使然。毕竟,以创新谋求发展的区域竞争者稀少。


今天形势不同了!不止是河南要培植创新驱动的增长引擎,全国如是。当创新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动机来培育之时,创新资源的争夺已是各地招商引资的中心目标了。这对于高新区来说,迎来了全方位的竞争对手。



当下,高新区的发展窘境必然是,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招商创新技术项目,进一步提升创新竞争力,一方面招引创新技术项目的难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创新技术项目被挖走的巨大风险,而且风险越来越大。


今天,高新区因为扩区又被赋予了“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愿景。


那么,高新区“示范”与“先行”的步伐从何处迈出,靠什么牵引高新区在近3倍的土地面积上创造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政经小编以为,基于高新区的创新密度与创新活力,要在扩大了的产业空间内迈出更大的创新发展步伐,提升创新效率,以下两个思路至少是有益的建议。


一是从创新政策力度上求突破,以大魄力招引国际化大企业。比较高新区与航空港区的发展,航空港区近年来能够实现超越式发展,其实就是立足于航空产业优势,招引了全球信息电子产业龙头企业富士康产业链企业,以及新近引进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及产业链企业。


对于扩区后的高新区而言,必须跳出国内创新资源招商的内卷红海,走出国门到全球去(实质上是到西方去,或者说到欧洲去),以超前的政策驱动力,以国际化招商的大格局招引全球化创新企业。只有国际化大公司的落地,才会有产业集群的落地,才机会实现高新区产业创新能级的新提升。


二是从创新科技浓度上求突破,增强存量创新产业集群的繁殖力。高新区产业集群存在着“丛林化现象”,每一家产业集群都缺少百亿级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驱动。


当下,高新区拥有四大主导产业,包括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以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以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和以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每一个主导产业内从业企业数量很大。公开数据显示,物联网产业集群内有3000多家企业,从事网络安全产业的企业有1283家,从事北斗应用产业的相关企业820家,超硬材料领域相关企业有1890家。


高新区要提升四大主导产业的创新科技浓度,唯有从做大龙头企业破局,培植“参天大树“,增强产业集群的繁殖力,才是有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