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偶然接触了TOP那条如油画般外表的塞子以后,我对弦仕的当家旗舰UP就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之前制作的视频中经常有评论会问TOP和UP这两条塞子的对比差异。当然也有人会好奇UP在4K档中显得不那么“招摇”,但内在配置又那么硬核,先不论是否深深的品鉴,从阵仗上看就有点掺杂着“隐士高人”那味儿了,说实话很多初烧小白就贼喜欢这个套路,一些不知名的小作坊厂也屡试屡爽。而硬性标准和听感是否能支撑起“精心营造的气氛”,是一个值得大多数堆料厂商去深思的问题。UP这条静电圈铁已经被我盘了一个月,依我看这玩意儿的品相和内容还是挺值得聊两句的,不至于是“东拼西凑”后的四不像,如果按照2静电+4动铁+1动圈的复杂配置去看它融合度较高的调音,不自觉的会认为这牌子还真有两把刷子。
UP相比TOP的发布时间要早个一两年,把它俩包装摆一块的话是分不出谁新谁旧的,甚至我更喜欢UP那抽象画风的张扬包装,红黑流淌的效果很cool,也比较吸睛,只不过腔体虽同样的风格,但明亮度和饱和度来的没有封面高,略显低调了,面板的骚气程度依旧看脸,每副还是不一样的。
抛开外观去谈实际使用,UP腔体方面的小巧圆润绝对算是一个把上耳欲拉满的优势,老早我就感觉到弦仕这牌子对树脂腔体的打造很有话语权,估计他们的机器规模与操作流程在业内应该也是一流行列吧,反正到用户手上是实打实的舒服,不论是腔体轮廓的弧线还是佩戴时的“温和感”,只是相比TOP,UP耳廓凸起那部分没那么明显,稳固性还是会打一点点折扣的。
我观察到弦仕在后面似乎是换了线材,最初为了照顾到各类前端的需要,它额外配备了两个转接头,但现在则是直接更换为可拔插更换的线材,更符合当下“潮流”,也的确更加方面。只是线材五金的精致程度我觉得似乎不如以往。
UP比TOP高出近1000的售价,一条小4K,一条小3K,到了我最爱的AB环节时,我算是感受到了弦仕老板打的精明的小算盘....。首先这两条塞子在风格走向上差不多可以定为一类,均是低频完全不缺量感且中高频结像有良好独立性的,属于流行杂食风。但差价的差距体现在哪儿呢?我认为首先就是二者的完成度,如果细品UP的中高频结像,就会发现UP的对极高频线条的控制会更稳当,且因为静电单元的加入,它的信息量是稍微要多一些的,但想发挥好这个静电的优质效果吧,还是得上个像样的前端。坦白的讲,但凡在耳机系统里涉及到静电两字,我都会下意识的去把我尽量优质的音源和前端拿出来伺候,相比其它类型的单元,静电单元还是相对要吃以上两个条件的,UP呢就属于随便找条入门小尾巴接驳并不会翻车,但高频颤音控制和低频层次感一定是吊儿郎当的,并不算“稳定”,所以嘛仪式感还是要给到它。
在许多资历较老的论坛内也出现过不少UP的身影,有收二手的,有询问的,也有记录分享的,负面评价我倒是没见到过。而比较压倒性的评价关键词就是“国产”、“调音高明”等类似描述,不可否认的是UP作为一条不同单元丰富混合的耳塞,其相对顺滑的音色、不那么突兀的细节展示就很迎合流行党的喜好,静下心来听了听,个人感觉它静电部位是摒弃了一部分且保留了一部分,摒弃的是静电容易出现的极高频“逐渐缩减”的消逝感,这是因为静电单元本身偏细亮的高频虽然很抓耳,但我认为相比一些高瞬态的动铁声,在演绎打击器乐或者拉弦器乐时向后延申的那种“畅快”感,静电单元相对来说还是不那么容易发挥出来的,如果调的偏激那就容易一耳朵假了。UP就属于把该有的亮度、分离度、微动态这些精华部分给很好的保留下来,而线条的锋利感和“不稳定性”给去除掉了,换种说法,这条多单元静电塞在你上耳后最大的感受估计就是稳定、稳妥了,UP相比TOP来说它的高频两端拥有更“正”的能量收放,协调性确实更好一些。
更容易令人理解的“具象化”风格是这副塞子坐镇自家旗舰的另一个优势,从别的层面来看也可以说它的完成度是更高一些的,具备贯穿式的美感,而非表面功夫。澎湃饱满、泛音丰富、结像致密且有足够厚度,诠释能力很强,这些都是UP可以面向大众的标签优势。不过我认为它的中频人声如果再提上去一些厚度的话,那绝对可以算是一条堪称全面的酣畅淋漓型塞子,这点不足可以通过换耳套来调剂一下,虽然官配耳套类型众多,但我实测了一圈下来发现AZLA和UC套之类的型号非常契合这条塞子的整体,不论是佩戴还是声音动态方面的接收,都令我更加满意。所以为了充分的去体验UP动态方面的气势劲儿,要尽量的去选择贴合度较高的耳套类型。
UP在能量释放时不会来的太过保守,在听一些摇滚、OST时你可以听得很澎湃和代入,不过前面也提到UP在高低两端的收放上是会进行部分“沉淀”的,火候能控制的住,无明显躁动,这算是削弱了整体的“侵略感”,大多数老烧是比较认可这种既缓和又有明显爽感的类型,毕竟这种双厨狂喜的风格还是挺稀有的。至于爽感,你在上了台后估计会有更引人注目的奇效,我在搭配R7的时候它的低频段的丰满度瞬间拉到极致,emmm快有种“沸腾”的铺面感,强烈建议来首《Super Strength》体验下丰满音浪所带来的壮观。但不建议用4.4平衡口接大推力的设备去听人声独奏,声线多出的那一点点“硬感”会和下盘形成一个小幅度的反差,而且UP中频方面在听一些欧美女声时的齿音并不那么滑,针对纯杂食党我还是建议去用3.5单端口尽情搭配。
结论再次清晰一下UP这个型号的定位,首先在4K这个价位里,大家的硬性需求点中一定包含了“足够的全面”,其次是希望它有抓耳的特点。而这条塞子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它的杂食性,风格并不垂直,但特点符不符合你心中的理想状态就另说了,UP适合那些对厚密度和动态起伏要求较高的烧友,想既澎湃又不失太多层次细腻?那它可真的足够合适。说到这儿我在想,这个不怎么活跃的品牌既然有充足的整合能力去调剂出老道的产品,为什么不出个万元旗舰去抬高一下品牌定位呢?可能...,人家真的想走主打性价比的路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