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不买房,5年后随便挑还是更买不起?王健林、马光远看法一致

3月份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直言不讳表示:房地产的核心问题就是泡沫比较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这是很危险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任由开发贷、房贷流入楼市,任由楼市资金池无序扩张的话,其必然造成接盘的人越来越少,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就走到了最后,最终导致刚需、炒房客个人资产遭受损失,与此同时银行增加大量坏账,威胁整个金融体系。

因此,“去金融化”成为了今年楼市调控的重点。今年楼市迎来了多项金融层面的调控政策,比如“三道红线”,限制了开发商的负债率,避免开发商过度拍地建房,只能选择以让利的方式来增加现金流。再比如银保监会与央行对于各个银行设立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与“个人住房贷款”两个上限,收紧了流入楼市资金的注水口,对于违规放贷的银行给予了严厉的处罚。


目前来看,楼市去金融化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报道显示,开发商融资收紧后,今年土地拍卖热度明显降低,开发商新盘价格也在持续下压。另一方面,近日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专项排查已经基本完成,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堵车建立台账、逐步整改至“清零销号”。9月7日,银保监会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房地产融资正呈现“五个持续下跌”:

1、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2、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连续10个月下降;3、房地产信托规模自2019年6月以来持续下降;4、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规模近一年来持续下降;5、银行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规模连续18个月持续下降。


随着楼市去金融化进一步推进,当前楼市两个新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一是新房库存不断增加,2021年7月末,全国房地产广义库存达380441万平米,环比增长0.1%,同比上涨5%。按照每套房100平来计算,意味着没有卖出去的现房与期房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800万套。其二是高空置率现象,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测算出国内空置率为21.6%,空置房数量为6500万套,结合过去3年的房产销售面积来看,目前空置房数量已经超过了7000万套。在这样的趋势下,有人认为2021年买房,5年后会亏得“一塌糊涂”?对于这个问题,王健林马光远给出了相同的看法:


01

北京青年报曾对王健林做了一个专题报道,提及对于未来楼市看法时,王健林表示:没有一个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能兴旺超过50年,万达向文化产业转移,正是为了今后的长久发展。按照1978年来计算的话,如今我国房地产已经发展了40余年,如今看来的确已经不如过去,正从“黄金时代”转变到“白银时代”,万科总裁郁亮在年终总结会议上也表示:房地产行业正在回归普通行业。

2013年王健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现场观众提出的“如何看待未来房价走势”问题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健林认为,未来10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还会上涨,其作此论断的依据是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这句话也很好理解,类比20年前,城镇化发展初期,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住房数量供不应求,因此导致房价全面上涨。如今住房数量早已过剩,根据央行公开的数据来看,96%的城镇家庭已经有了房产,再结合上文提到的新房库存激增、二手房住房空置率来看,住房数量早已过剩。

因此,决定未来房价走势主要依靠的是人口的流动。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与打工者流入,增加了住房需求,给予了房价上涨支撑。但对于一些人口不断流入的偏远城市来说,则需要面临住房需求不断减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房价抗跌性也就比较差了。因此其房价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波动。


02

对于这个问题,网红经济学家马光远也有同样的观点。要知道,马光远过去一直都是房价上涨的支持者,也一直相信未来房价会大涨。但今年同样改变了对于楼市的看法,并公开表明认为“房住不炒”将成为永久性调控政策,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房子也不再适合投资。此外,马光远还认为未来楼市只会剩下“3个20%”,即:20%的城市、20%的房企,20%的楼盘。

这3个“20%”也很好理解,随着未来楼市的不断分化,人口会逐渐流向一二线城市以及沿海热点城市,这些城市的数量约为20%,随着房地产逐渐回归普通行业,许多房企也将会被迫面临转型的问题,未来房企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住宅需求也会提升,中高端住房或将成为主流。


也就是说,王健林与马光远对于未来楼市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未来房地产将跌落神坛,回归到普通行业。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对于刚需来说,买房也更需要小心谨慎一些。如果是地段偏远且人口在不断流失城市的房产,则不建议购买,因为其不具备保值性也存在进一步下跌的可能,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热点城市的核心地段,虽然未来房价不会大涨,但至少能够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