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薛洪言为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一、中美关税协议达成:经贸阶段性缓和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2日下午3点,中美两国同步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标志着自对等关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双方在关税问题上达成实质性缓和协议。就协议要点来看,主要是对前期关税税率的大幅调整:自5月14日起,双方仅保留对彼此商品加征的10%基础关税,暂停执行此前加征的24%关税,为期90天,其余对等关税则全部取消。然而,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于2025年2月和3月追加的20%关税未被纳入协议。
协议生效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加权平均关税将从145%降至30%,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加权平均关税则从125%降至10%。这一调整虽未彻底解决贸易争端,但为双方经贸关系提供了短期缓冲空间。
商务部指出,此次调整为双边经贸关系提供短期缓冲,符合 “以对话解分歧、以合作促发展” 的多边共识。
从短期来看,关税调降后将大幅降低我国对美出口的成本,叠加90天窗口期的存在,短期内大概率仍会催化“抢出口”效应,对未来几个月的出口增速会有提振效果。
二、短期出口提振效应显著,中期仍需警惕透支风险
受全球关税风波影响,我国4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4.7%。随着协议的达成,预计短期内出口订单会有明显改善。不过,中期视角看,“抢出口”也会透支未来需求,其中期影响趋于中性。
需要强调的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稳定内需仍是当务之急。
一是中期视角看,出口仍面临较大压力。协议达成后,当前中国商品对美出口综合税率仍高达40%(2024年综合税率为10%左右,叠加20%的芬太尼关税和10%的“对等关税”,总体税率达40%),短期在“抢出口”效应下出口仍有韧性,但全年来看,出口依旧面临较大压力,稳增长仍需要内需发力。
二是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需要。90天窗口期内,全球关税博弈仍在进行中,中美两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仍是重要的博弈筹码;窗口期后,无论阶段性结果如何,中美贸易博弈都将长期存在。因此,通过大力提振内需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始终都是优先选项。
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成为关键。
三、内需疲软凸显稳增长紧迫性,期待更多政策协同加力
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货币政策率先发力,央行围绕降准、降息及结构性工具优化等方面,推出10项政策工具,既释放宏观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又通过结构性工具强化对服务消费、养老、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
不过目前单纯依赖货币政策的空间略显狭窄,提振经济建议仍需财政政策加码。后续可关注财政政策在特别国债发行、消费补贴、基建项目提速等方面的节奏和力度。
整体看,此次协议的达成为双方提供了调整政策、评估影响的缓冲空间,但博弈远未终结。芬太尼议题的争议、第三方市场的替代效应,以及美国大选周期的政治变量,都可能成为下一轮谈判的影响因素。对我们而言,核心任务在于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继续夯实内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短期需抓住关税缓和窗口,通过政策协同大力提振内需,同时加速推进产业升级与出海布局。长期则需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需加速推进制度型开放,通过高标准自贸协定对接国际规则,增强全球产业链的“黏性”;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突围,并进行消费市场的纵深挖潜,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单边贸易”威胁。
站在资本市场视角,此次关税缓和对A股的影响将呈现行业分化特征。关税减免后净利润改善居前的行业主要包括家电、电子(消费电子、光学光电子)、纺服轻工(家居、纺织制造)、医疗医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及机械设备等。
中长期来看,鉴于“逆全球化”趋势难有根本性变化,具备海外产能布局与强竞争力的中高端制造业,既符合国内产业升级的方向,又能够通过全球化产能分散风险,同时凭借技术升级与品牌渗透率的提升,可以在外部冲击下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值得重点关注。
面对外部环境的长期复杂性,唯有坚持 “稳内需、强创新、促开放” 的战略组合,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