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上海以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2项测评点全球最优的亮眼成绩,再次站在了全球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前沿。
与以往的专家调查不同,此次调查数据以企业给出的填答结果为依据,这也是世行在2021年改革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后,首次将企业感受端评价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这一变化对世界各国营商环境建设来说,具有风向标意义——营商环境好不好,归根到底是企业说了算。
此次参与调查的58家上海企业给出的答案,既是对上海多年来营商环境建设的肯定,也说明上海始终将企业“感受度”作为核心标准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今年初,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明确将“提升企业感受”纳入标题;4月,上海部署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此前一系列政策在内,针对企业实际经营中真实具体的关切,推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举措。目的一以贯之:把企业“感受度”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政策执行的落脚点。
当前国际环境下,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增不减,且更需向纵深迈进。就在今天(7日),商务部宣布,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营商环境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以优良环境助力各类企业更好在此投资兴业,不仅关乎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是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
更进一步说,中小企业是重中之重。我国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从此次世行调查样本的企业构成来看,中小企业占比达到近七成,这也说明,提升中小企业的感受度对营商环境建设无比重要。无独有偶,今天(7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部门负责人宣布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这也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上海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2万家,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真实反映了城市营商环境的成色,而恰恰是中小企业,容易在市场准入、交易成本等方面面临痛点,需要以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关注其微观感受,解决其实际问题,为其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以法治化为营商环境提供制度性支持,是上海的重要经验。例如,此次调查中有一项数据是供电可靠性,上海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均为0次,而“一年到头从不停电”的背后,则是《上海供用电条例》对用电故障抢修时限的明确规定,精确到了分钟级。类似制度保障营商环境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也是上海应当继续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规则层面,上海显然不能满足于既有成绩,需要具备更加前瞻和宏阔的国际视野。今年是上海代表国家参加世行营商环境新一轮评估的“测评验收年”,此次世行调查数据,也将成为今年10月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参考。对于国际先进规则,上海既要主动对接,又要主动超越,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提供更多上海方案、中国方案。
当然,更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对上海来说,此次世行的企业调查结果,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更是新的起点和鞭策。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标对表,看到数据背后可能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及时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能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及时、周到、贴心的服务,能否推出更多助企政策,满足新型科创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能否让涉企事项的办理更为高效通畅,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总之,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唯有聚焦企业感受,通过一项项具体可感的政策举措,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推动上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