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3月份cpi、ppi继续下跌,环比跌幅扩大,显示消费低迷与供给过剩问题加剧。食品、非食品及服务价格普遍下降,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滑,企业盈利受挤压,产能过剩严重。需求不足源于收入分配制度缺陷,需通过改革提高劳动者收入、完善税收与社会保障,激活消费与供给平衡。
一、cpi环比、同比继续下跌,环比跌幅扩大意味着下跌动能继续扩大。
2025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4%,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0.3%。
与2月份对比,3月份cpi环比下降0.4%。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4%,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下降0.4%。
有媒体和学者认为,3月份cpi同比下降0.1%,降幅比2月份的0.7%明显收窄。从边际变化看,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供需结构有所改善,价格呈现一些积极变化。
这种观点是非常主观的、有失偏颇的、毫无逻辑的。
第一、判断物价变化趋势的是物价的环比下跌幅度,同比下跌幅度与物价变化趋势关系不大。
我们在研究物价变化趋势时,全世界的经济研究人员都会使用环比物价变化数据来研判,而物价的同比涨跌幅度,往往反映的是前12个月累积的变化程度,淡化了物价的变化趋势。
2月份全国cpi环比下降0.2%,3月份环比下降幅度放大了一倍,达到0.4%,价格呈现的积极变化体现在哪?
可能有人会用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变化来掩饰这一点。但遗憾的是,3月份不仅食品价格环比降幅比2月份扩大了,非食品的环比降幅也从2月份的0.1%扩大到0.2%;不仅消费品的环比降幅从上个月的持平发展到这个月下降0.4%,服务价格在2月份春节结束下降0.5%之后,3月份又环比下降了0.4%。
第二、食品之外的大多数消费品与服务小类价格环比下降。
从季节性较强的食品之外的消费品和服务的小类来看,3月份价格环比上涨的少,环比下降的多。价格环比上涨的是衣着、房租、家用器具、教育服务、中药和其他类。价格环比下降的是家庭服务、交通工具、交通用燃料、交通工具维修服务、通讯工具、旅游、西药等类别。消费补贴的重点类别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价格环比分别下降了0.4%和0.2%,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体现在哪?
第三、房租价格实际上环比同比都是下降的。
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中的租赁性房租价格环比上涨了0.1%,同比下降0.1%,但这个数据实际上不一定准确。
中指研究院公布的2025年3月全国50个城市住宅平均租金为35.3元/平方米/月,环比下跌0.05%,同比下跌3.40%。
根据安居客监测数据显示,3月全国40城租赁市场实际的房租价格环比延续小幅下跌趋势,跌幅约1.1%。伴随租赁需求的逐步释放,3月全国40城租赁新增挂牌房源量环比小幅增长4%,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导致租赁价格持续下降。
二、上游的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环比下跌幅度双双放大,意味着4月份的零售价格仍将处于下降通道中。
因为cpi中的消费品除鲜菜、鲜肉、鲜果、水产品外,基本来自于工厂,因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历来是cpi的先行指标,是预估后续月份cpi的重要依据。
3月份,ppi同比与环比下降幅度继续放大。ppi环比下降0.4%,比2月份的降幅0.1%放大了4倍;ppi同比下降幅度则从上个月的2.2%放大到2.5%。这是ppi连续第30个月同比下降。
ppi中,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8%和1.5%,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均下降0.4%。这些数据说明,生产环节的供给过剩比零售环节更为严重。
ppi中,七大类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全部下降。其中采掘工业价格环比下降2.9%,原材料工业价格环比下降0.6%,加工工业价格环比下降0.1%,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环比均下降0.1%,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1.0%。
ppi持续下降,严重挤压了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而下降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工业生产企业严重的产能过剩。虽然ppi从2023年开始持续下跌,暴露出我们强大的工业产能,不仅在国内无法消化,干到出口规模全球第一的外需也无法消化,但我们依然在持续性地以需求增长幅度2倍以上的速度投资制造业。
2023年、2024年、2025年前2月,我们的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8%、3.2%和3.9%,但我们对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了6.5%、9.2%和9%,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平均为零售额增速的2倍。
三、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跌0.2%,同比下跌2.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是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上游,也是工厂生产成本价格指数。
3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比上个月扩大了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与2月份的环比降幅持平。
从同比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从2023年2月开始持续性同比下跌,至今已经持续下降了23个月。从环比看,从2024年7月开始,已经连续环比下跌了9个月!
3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9大类中,环比价格上涨的只有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和化工原料类两类,环比均上涨0.5%,其他7类环比价格下跌。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1.2%,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0.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0.4%,农副产品类、纺织原料类价格均下降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环比、同比持续性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供给过剩。
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原材料生产行业,也一直在忽略市场价格下跌所传递的需求收缩信号,没有及时削减生产,导致了持续性的原材料供给过剩。
二是国际输入性因素。
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4.4%,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价格下降1.7%,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价格下降0.2%。
四、我们需要确认,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是物价指数环比、同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面对持续性的物价下行,我们的大多数媒体和研究人员,都不愿意正视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核心问题,往往喜欢用季节性因素、输入性因素来解释持续性的、全面性的价格下行现象。有些媒体和研究人员还习惯于从价格全线下跌中,找出一些鼓舞人心的积极因素,认为从结构看,一些领域价格显现积极变化。这势必会给决策者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从而采取错误的经济政策。
我们需要承认并确信,gdp价格缩减系数最近8个季度以来持续为负,主要是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所致。
一是资金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我们需要看到,至少最近30年来,我们的社会融资存量的增长速度,持续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一直以高于经济增速50%的速度扩张。资金供给过剩表现在:存款、贷款利率持续下调,狭义货币m1的增速最近几年一直慢于m2的增速,惰性货币堆积越来越多。
二是人力资源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判断人力资源供给过剩问题,有两个信号十分明显:无企业聘用的自谋职业劳动力占比越来越大;大学生求职越来越困难。这两个信号发生在人口总量下降、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数年下降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三是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跌。
虽然我们一直通过增加出口和每年50万亿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消化部分过剩的产能,但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从2023年2月开始持续性同比下跌,至今已经持续了整整30个月。不可否认,生产资料的供应持续性过剩。
四是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低迷。
从2023年4月份开始,cpi同比涨幅就基本上在正负0.5%的范围内波动。这24个月中,有7个月cpi下跌,2个月为0,有7个月cpi涨幅为0.1%或0.2%的误差范围内。
理论上,处于最下游的cpi价格供求弹性最小,处于最上游的资金价格,供求弹性最大,0.1%的利率变化,就会对资金的供求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当cpi长期处于正负0.5%区间运行时,意味着其上游的供求弹性较大的资金、生产资料价格,早已处于下行周期之中了。
五、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真正提高个人收入,难以阻止持续性消费低迷、供给过剩、价格下行。
供给过剩的本质是有效需求不足。
原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根据现有需求预期扩大生产,因为若消费者无力购买,商品积压成为必然。但在我们利用越来越多的产业政策来调控和引导企业行为时,行政干预便取代了市场规律,导致了供给过剩→企业利润下滑→裁员降薪→消费进一步萎缩→供给更加过剩的恶性循环。
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缺陷。
收入分配制度是消费与供给平衡的基石。收入分配不均抑制消费能力,因为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低,他们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或投资,而非日常消费。而具有较大的消费增长空间的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力又受到收入不足的制约。若工资增长缓慢或分配不公,多数人可支配收入不足,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
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低于4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60%,根源就在于收入分配失衡导致内需疲软。
我们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以下结构性缺陷:劳动报酬占比偏低,财富向资本倾斜,累进税制、社会保障不足等政策工具缺位。
因此,我们亟需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来激活消费与供给平衡。
一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占比。
二是发挥好税收与转移支付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扩大累进税制覆盖范围,减少资本利得税优惠,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三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减少行业准入限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优化财富分配渠道。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