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业政策环境
为持续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规范标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第二节 行业现状
一、行业投资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88666万千瓦。与2023年底(60949万千瓦)相比,增长27717万千瓦。过去一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新增规模达到277.17GW,再创历史新高。
在“双碳”战略带动下,清洁能源投资成为能源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太阳能和储能项目投资持续增长,并成为未来能源产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2024年,风电投资达2000亿元,太阳能投资达到2500亿元;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全年合计新增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82.6%。下图显示了全国各区域风电装机具体情况,其中西北和华北地区由于风资源丰富,成为风电装机的主要区域。从太阳能发电装机的区域分布来看,西北和华东地区由于光照条件优越,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显著。这两张图共同展示了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区域布局和未来潜力。近年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吸引了多元经营主体资金,2024年持续这种态势,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区以及分布式、分布式资源区,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二、行业供给
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9%,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与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18348亿千瓦时)基本持平,远超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942亿千瓦时)。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增加5419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新增用电量的86%。
三、行业需求
受电气化、天气和高耗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2024年用电需求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94181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3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用电量638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用电量183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9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
第三节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技术创新加速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太阳能领域有望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在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将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快充技术、自动驾驶等技术将不断进步,推动行业升级。
二、产业链整合发展完善
新能源行业将逐渐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同时,新能源行业将与智能制造、5G通信、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国际化布局规模扩展
新能源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明显。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28%,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成为重点市场。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通过国际车展、本土化车型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四、“新能源+”多场景融合
未来新能源将与更多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分布式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氢能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领域的替代将加速,预计未来需求持续增大。
五、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AI算法将优化风电场运维效率,预测性维护技术可降低故障率30%。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实现调峰收益,2024年试点项目已实现调峰收益超10亿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智能化升级也将加速,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达65%,L3级自动驾驶装车量或达330万辆。
第四节 行业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导致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以光伏行业为例,2024年光伏各环节年产能均超过1100吉瓦,而2025年全球与中国光伏市场乐观需求量仅分别为600吉瓦和250吉瓦,供需严重失衡,导致行业进入价格深度调整期。产能过剩引发激烈的价格竞争,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大幅下降,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5%,硅片价格下滑超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25%,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
二、技术迭代风险
新能源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例如,光伏行业中的异质结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若不能及时跟进,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储能是解决新能源电力间歇性和波动性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储能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进而影响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
三、政策风险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支持。例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到期,若政策不延续,可能引发需求断崖式下滑。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消纳困难,部分地区限电率较高。甘肃、宁夏等地的限电率最高达到25%左右,部分电站限电甚至超过50%,严重影响了新能源项目的收益。
四、行业分化风险
新能源行业内部分化明显,一些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优势实现逆势增长,而另一些企业则面临困境。例如,传统燃油车企转型缓慢,面临市场份额萎缩和利润下滑的双重压力。部分企业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资金链紧张、资产负债率上升等问题。
第五节 银行信贷建议
绿色低碳转型将持续推动能源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储能和核电将成为未来能源投资的主要方向,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预计2025年清洁能源投资将突破2万亿元,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尽管能源投资整体增速可观,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清洁能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领域的投资回报期较长,且对资金的需求较大,这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的难点。
2024年,我国新能源政策环境日益优化,新能源技术不断突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屡创新高,氢能、储能等技术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进一步实现多能融合,国际合作成果丰硕,持续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建议2025年将新能源行业列为积极支持类,新能源行业总体信贷原则是“积极支持,创新服务,关注龙头,防范风险”。银行应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如动力电池制造、智能网联技术研发等。对于光伏和风电领域,优先支持技术创新项目,如异质结组件、海上风电等。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储能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完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根据新能源项目的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减轻企业还本付息压力。例如,对光伏和风电项目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其前期高投入。对于不同区域和子行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优先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这些地区市场渗透率高、政策支持力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