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固态电池承载着突破传统电池技术瓶颈的厚望。它以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液态电解质,有望从根源上解决液态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循环寿命等方面的困境,因而被视作下一代电池技术的 “圣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扩张以及储能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显著提速,一跃成为全球电池产业角逐的核心领域。
2月15日,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比亚迪率先释放出重磅消息。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透露,比亚迪计划在2027年前后启动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这一战略规划,彰显出比亚迪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与坚定决心。
全面布局固态电池,量产曙光初现
长期以来,比亚迪在电池技术领域深耕细作,为攻克固态电池关键技术难题,投入大量资源组建了一支由顶尖科学家与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在电解质材料研发上,团队对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展开全方位探索。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例,通过独特的掺杂工艺和先进的烧结技术,大幅提升了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化学稳定性。相较于传统工艺,新型氧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高了30%,且能在更宽的温度区间内保持稳定性能,有力保障了全固态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电池界面优化同样是关键环节。比亚迪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界面修饰策略,通过在电极与电解质界面构建特殊结构的缓冲层,有效降低界面间的阻抗,显著提升离子传输效率。实验数据表明,采用该技术的全固态电池在充放电倍率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其能够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容量输出,充分满足电动汽车在快速充电和高速行驶等场景下对电池性能的严苛要求。
针对锂金属负极的应用,比亚迪利用自主研发的纳米结构调控技术,成功抑制了锂枝晶生长。通过对锂金属负极表面进行纳米级结构设计,改变锂沉积方式,使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经测试,搭载该技术的全固态电池在循环充放电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为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比亚迪在产业化路径上进行了全面布局。在生产制造端,比亚迪规划建设全新的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从原材料制备到电池组装的全流程自动化。在市场应用方面,比亚迪计划将全固态电池应用于旗下高端新能源车型,借助高端车型的示范效应,提升消费者对该技术的接受度。
比亚迪并非孤军奋战,众多企业纷纷在固态电池领域积极布局。宁德时代已建成全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正进行工艺优化与产品验证,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大产能;卫蓝新能源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其半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达360Wh/kg,装车后可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突破1 000公里,在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也在稳步推进,计划未来几年实现商业化应用;中国一汽自2014年启动的全固态电池项目,将于2027年实现小批量应用;长安汽车在发布 “北斗天枢 2.0” 智能化战略时,同步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 “长安金钟罩”,明确2025年底完成功能样件开发,2026年启动装车验证,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协同合作破局,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已曙光初现,但要实现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跨越,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技术层面虽然已取得一定突破,但仍有诸多关键难题亟待攻克。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使其在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中稳定工作;如何优化电池界面性能,进一步提高充放电效率,降低电池内阻,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抑制锂枝晶生长,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开展联合攻关。
其次,成本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全固态电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源于原材料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以及规模化程度低。业内专家认为,要降低成本,需从优化材料体系、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产业规模等多方面着手。比如,研发新型低成本原材料,简化生产流程,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与物流成本。

第三,标准与规范的缺失也是制约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固态电池在产品标准、测试方法、安全规范等方面尚不完善,不同企业产品在性能、质量上缺乏统一衡量标准,这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难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制定统一测试方法和安全规范,对于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市场有序竞争至关重要。
从实验室到量产虽面临重重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全固态电池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发展。然而,要真正驶入量产快车道,则需产学研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攻克技术、成本、标准等方面的难题。在这场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突破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引领行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