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4.8亿税款罚单,从天而降。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巨款,宁波化工夫妻竟选择果断“离场”,将麻烦留给国资。
那么在国资接手后,博汇股份能否涅槃重生,重新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
信源:申报缴税4.8亿元!A股公司:力争8月底前复工复产 证券时报 2024-08-12
创业之路
1993年,金碧华创办了宁波市镇海圆珠笔厂,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
2005年国家颁布了“非公有制经济36条”,这个政策一举打破了石油行业的垄断壁垒,为民营企业开启了通向能源领域的大门。
于是他立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选择进军石化行业,创立了博汇股份的前身——宁波博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博汇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金碧华夫妇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超过12亿元。
博汇股份的成功,离不开金碧华的商业眼光和管理能力,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可以说博汇股份的崛起,是政策红利与企业自身策略完美结合的产物。
博汇股份的主要业务是燃料油深加工,其盈利模式高度依赖于消费税退税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对企业消耗的燃料油所对应的消费税进行退还。
这项政策对于博汇股份而言,无疑是一项重大利好,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消费税退税政策的庇护下,博汇股份一路高歌猛进,业绩持续增长。
然而在2023年6月,国家财税总局突然宣布恢复对燃油炼化企业的消费税征收,这对于长期依赖退税政策的博汇股份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政策的转向,彻底打乱了博汇股份的发展节奏,使其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他们并非没有尝试过自救,曾试图通过将产品名称从“重芳烃”改为“重芳烃衍生品”来钻政策的空子,继续享受退税优惠。
然而,这种“文字游戏”终究未能规避税务机关的“法眼”,博汇股份的如意算盘终是化为泡影。
4.8亿税款
2024年3月,一张4.8亿的补税通知将博汇股份推至悬崖边缘,公司股价骤跌60%。曾经的纳税明星企业,转瞬沦为了欠税大户。
巨额的税款追缴、持续恶化的业绩以及市场信心的丧失,让金碧华夫妇陷入了两难境地。
就在这时,金碧华夫妇选择了“另辟蹊径”,2024年8月,博汇股份主动申报了4.8亿的消费税,并承诺尽快缴清。
随后,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股权转让操作,先与一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签订协议,转让了5.14%的股权,然而这只是他们套现计划的第一步。
2025年2月,博汇股份发布公告称,金碧华夫妇向无锡国资转让13%股权,借此套现2.6亿元。
同时,他们毫无条件且不可撤销地舍弃了剩余股权所对应的表决权,还经由定向增发,让无锡国资的持股比例达33%,从而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金碧华夫妇的这一系列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金蝉脱壳”。
他们通过“保留股权+放弃表决权”的巧妙设计,在套现离场的同时,也规避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责任。
金碧华夫妇的离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有人批评他们缺乏企业社会责任和担当,在企业面临困境时选择逃避,将烂摊子留给了国资。
也有人认为,在商言商,金碧华夫妇的决策无可厚非,他们只是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那么金碧华夫妇的做法,究竟是理性选择,还是逃避责任?
国资成了“接盘侠”?
石化行业具有重资产、高负债的特点,民营企业在政策波动面前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国资的介入,可以为博汇股份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
对于他们而言,套现离场,不仅可以保住部分财富,更可以避免承担更大的风险。
在商场上,生存才是第一要义,然而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金碧华夫妇的做法,确实存在争议。
作为一家曾经的明星企业,博汇股份的兴衰,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关系到员工、股东以及社会的利益。
金碧华夫妇的离场,虽然符合商业逻辑,但却未能体现出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将一个充满挑战的局面留给了国资,这本身就值得商榷。
国资接盘博汇股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国资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政府资源,可以为博汇股份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这对于一家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国资的介入,可以帮助博汇股份重塑政商关系,获得更有利的政策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国资还可以为博汇股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然而,国资接盘也并非万能药,国资的介入,可能会改变博汇股份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这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同时,国资也需要对博汇股份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合理的重组方案,才能确保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信源:博汇股份复牌后一字涨停,无锡国资接手成公司新实控人 第一财经 2025-02-11
笔者认为
博汇股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国资入场,看似带来了曙光,但真能拯救这家深陷泥潭的企业吗?还是仅仅是换了个“接盘侠”?
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