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在2015年就开始在国内卖资产并转向海外投资,其中包括英国30%的天然气、5%的自来水和25%的电力。当时媒体宣传的方向是"别让李嘉诚跑了",但实际上他的投资策略并非亏损,尤其是在天然气方面。
2016年中国实施了供给侧改革,导致上游原材料产能过剩,中游需求不足。2018年资本市场进入了"寒冬",一级市场的初创企业几乎全部消失,制造企业也面临大规模产能过剩。这些过剩的资本开始涌入下游服务业,如教育培训、连锁餐饮,包括瑞幸咖啡等企业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
然而时间转瞬到了2023年,2022年李嘉诚开始抄底香港的大型项目,包括之前的"恒大中心",今年更是多次参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商业和住宅项目。与此同时上游原材料企业在过去两年中扭亏为盈甚至实现了大幅盈利。例如中煤能源从2015年的亏损25亿到2022年的盈利182亿。
然而此时下游的服务业却陷入困境,我们不能只看李嘉诚的言论而应该关注他的行动。至于媒体为何在2023年开始宣传李嘉诚2021年的"山雨欲来"言论,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或者是某些群体希望通过"李嘉诚"的声音来推动资产价格的下降。
这些观点并没有太多内幕消息,也没有复杂的数据和逻辑推理,只需要认真感受这个世界并保持耐心。如果说谁的投资风格最像巴菲特,我认为是李嘉诚只是领域不同。
最后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经济的好坏并不仅取决于整体经济状况,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谁。如果你没有太多资产但收入相对稳定,比如企业职工被收储、农民公务员低保户,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等经济走向所谓的繁荣时期,市场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涨价,涨价才能扩大生产,扩大生产才能增加就业。而就业增加后商品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同时资产价格也会飙升。我们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不再赘述,到那个时候你的生活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吗?就像瑞幸咖啡现在的9.9元咖啡,在经济走向所谓的繁荣期后价格可能会超过18元,而你的收入在繁荣期后能增长一倍吗?
因此我们需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而不仅仅依赖于整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