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首发,禁止搬运,违者必究。”在阅读此文前,辛苦您点击“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来源/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个小插曲,这不过是一次闭厂、一场收购、一家公司的倒闭、一个产业的新陈代谢,直到这场变革和日本家电行业息息相关。
曾几何时,在日本“爆买”智能马桶盖的中国人,好像不爱买日本家电了,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似乎也在一天天降低。
9月21日,东芝公司宣布将被收购,收购之后,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一代科技巨头,如今沦落到卖身退市。
其实,现在的日本家电企业不再吃香,早已不是个例。
在一个日本博主逛中国电器城的视频中,不少日本网友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出售的家电似乎更多是中国的本土品牌。
发现了日本家电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统治地位的日本网友显得格外不适应,集体破防。
日本网友评价
他们发现,中国的产品不仅价格更低,种类更多,设计还更加符合人性。
曾几何时,广大网友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小钢球”“中国为什么生产不出打火机垫片”之中。
现在,好像要轮到外国网友来问这句话了。
01、败走中国,日本家电巨头不再吃香?
宣布被“日本产业合作伙伴”公司以150亿美元收购后就将退市的东芝,曾经也是日本“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从1875年创业到1984年正式更名株式会社,虽然现在落寞了,但曾经的东芝也曾创过不少辉煌。
从日本第一台雷达、日本第一台晶体管电视、到日本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DVD等等,实在是战绩满满。
100多年“精雕细琢”,一度让东芝成为日本“家电三巨头”之一。
而后,2011年的核电站泄漏,与2015年的财务造假案,“工匠精神”创造短暂的辉煌之后,彻底沦为了“躬”匠精神。
东芝董事长鞠躬道歉
是的,东芝就是那个搞福岛核电站的公司,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东芝本就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今年8月份以来,日本正式排放核废水,更是让这个“罪魁祸首”在国内臭名远扬。
实际上,早在2010年起,东芝在中国市场,开始了溃败之路。
2010年时,东芝的中国彩电业务,基本上就已经是TCL贴牌。
从“日本制造”沦为“出口转内销”,东芝为何退化?
我们不得而知,能看到的是,从这时开始,东芝的行业地位似乎就在不断削弱了。
2013年,东芝的大连彩电厂停产。
在财务造假案的丑闻爆出之后,股价一夜暴跌40%的东芝,就更加难以养活旗下嗷嗷待哺的各项业务。
2021年9月,东芝的另一个大连工厂解散,根据“内部老员工”的爆料:“早在2015年的时候,东芝就不行了,机器从三班倒也渐渐,退化成两班倒,现在干脆停工了。”
尽管这样还是有不少网友嘴硬:“这是产业升级,有利润更高的业务,就像三星一样,不在乎这个市场了!”
有钱赚为什么不赚呢,是不想吗?
无独有偶,今年六月份,松下也选择离开中国,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全面停产。
一些文章分析表示,这是因为松下想抱特斯拉的大腿,从而放弃了中国消费者。
可是,在退出中国的同时,松下还爽约了特斯拉,表示为了更好提升产品质量,要将特斯拉的订单推迟一年。
不爱做中国人生意,也爽约美国人的生意,看来他们是真的不爱钱,而不是生产遇到了困难呀。
今年,已经被富士康收购的百年电子巨头夏普,公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巨亏2608亿日元。
在大老板富士康不满的眼神下,“躬”匠精神都没用了,社长等高层薪水一下扣了30%。
一边是各大日本家电企业退出中国,一边是日本家电零件依赖中国供应。
去年年中,因为yq原因,中国供应商供货延迟、零部件短缺,日本的家电市场出现了库存短缺危机。
我们进口别国零件叫“缺少技术”,日本依赖中国零部件,可能会被叫“产业升级”吧。
不知道这个时候会不会有日本网友“反思”:“为什么日本连零部件都不能满足供应?日本制造什么时候才能站起来?”
02、“日本制造”走下神坛,和“中国人”无关
就像三体中“我打败你,与你无关”一样。
日本制造走下神坛,好像也和中国人没有直接因素。
真正的商战,往往是没有硝烟的。
虽然从十年前到今年,一直有不少国人喊着要抵制日货,但喊声大,不代表实际行动的人数占优势。
更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国人,十分有逆反心理,越喊着不要买,他们就偏要买,想靠区区呼吁来成功抵制,可能有点异想天开了。
日本家电制造的衰落,可能和抵制日货无关,但一定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日本家电的传统,就是专精一项技能。
在产品零部件的某个技术上获得了突破,就放大这个优势,把产品做出花来。
百年日企,多年来深耕技术专精,辉煌时期的日本家电,一举让自己在国际的名声,从“廉价”的代名词,一转为“优质”产品。
20世纪80至90年代,日本的家电行业可谓是相当高歌猛进。
日本的全球份额,在巅峰时期,一度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一半。
那时候的日本制造业,多么风光,然而昙花一现之后就是迅速没落。
所谓的专精,大概就是押注未来技术会往什么方向走。
曾经的日本,把多项技术做到了极致,就想着可以守着这个技术,吃他个千秋万代。
因为一些政策的变化,原本还能勉强和睦相处的日本的大型家电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一场DVD标准大战,投入了巨量的研发成本和资金。
谁输谁赢并不重要,因为在21世纪,DVD很快就被淘汰。
也是因为对优势技术的看重,日本家电企业的革新能力就显得相当劣势。
20世纪80年代,索尼第一批推出了液晶电视,却觉得自己的优势技术CRT电视更为重要,对是否投资液晶面板技术显得十分犹豫。
以至于液晶电视都全球流行了,2003年,索尼才和三星联合建厂。
谁能想到,发明了液晶电视的日本公司,在液晶电视的时代,居然落了伍?
为了守住所谓的“技术优势”,日本的家电企业也都严防死守,力求不露一丝缝隙给别人。
在日本家电行业全力防着别的企业“偷技术”的时候,其他企业都供应链“全球化”了,一个产品身上可能留着几十上百个国家的血统。
和外界严重脱节,又“押错宝”的结果,就是从2009到2019的十年里,日本电子行业销量锐减47%。
家电行业中,冰箱产业的海外供货量也下降了75%。
在日本故步自封的十年里,中国家电在做什么呢?
理解日本家电,成为日本家电,超越日本家电。
2008年起,国内搞起了“家电下乡”,盘活了一大堆家电企业。
在领悟“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之后,不少企业加大研发,突破技术封锁,让中国产业链日渐完善。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家电总产值从5000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
中国家电产量占全球份额60%以上,贸易规模占比30%。
所以说,“我打败你,与你无关”。
断臂求生的日本企业们,只能回到本土,抱着曾经严防死守的技术“老本”,向零配件生产商转型。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有错吗?
这当然没错,错的是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错的是这种故步自封,严防死守,却又不肯革新的“犟种”精神。
03、日本家电“跌倒”,中国家电“吃饱”
不能否认,在早些时候,国产家电的质量与这些日货比起来确实差了一大截。
在刚加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以文化输出知名的日本,家电企业也试图以“文化输出”,教育中国消费者。
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动画片,于1980年播出的《铁臂阿童木》,就是当时的日本企业卡西欧购买版权赠予,用来交换播放在央视的卡西欧广告。
这招有没有教育到当时的中国消费者?
答案似乎不那么明确,因为那时中国的电视普及率并不算太高。
但是日本这一年“文化输出”行为,绝对教育了原本只会勤勤恳恳搞生产的中国家电企业。
海尔一看:啊,还能这样玩?
于是,海尔也在1995年推出了海尔兄弟动画片。
在中国家电企业尚未成熟、尚未掌握技术的年代,确实有部分企业,借着中国的时代红利起飞,却不注重技术,在短暂的辉煌之后,迅速销声匿迹,比如志高。
更多的企业破釜沉舟,押注所有身家,只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这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成为浑噩龙头,比如TCL。
这两个品牌笔者此前已经写过,就不再赘述。
2010年,随着日本家电的集体衰落势头,不少日本家电品牌为了活命,把旗下业务打包卖给中国企业。
如2011年,松下就曾出售洗衣机和冰箱业务给海尔;2016年,东芝把家电业务出售给美的;2017年,东芝的电视业务又出售给了海信。
不过,中国企业收购外资,更多的原因还是为了这些品牌的口碑。
毕竟在不少国人心中,日本家电还是等于质量保障,而这时的中国制造,缺的不是技术与质量,而是口碑。
想要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用这些知名日企的声誉“氪金充值”,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办法。
在2005年时,松下销售额为88943亿日元,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汇率,为4374.92亿人民币。
当时的格力,销售额仅有182亿人民币,和松下差距高达20倍。
2022年,松下销售额不进反退,为8378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121.4亿元,净利润为266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31.09亿元。
格力的销售额却已经成长到1901.51亿元,净利润为,245.07亿元。
虽然总营收还有差距,但可以看出,格力的净利润已经逆袭。
虽然都说日本家电行业坍缩了,毕竟“烂船还有三斤钉”,至2021年,日本家电的出口额还有3382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66.25亿日元。
这个数据,大概也就是TCL同年出口额的不到20%吧。
日本家电行业的现状,也是日本经济的缩影,想要东山再起,恐怕需要一场由内至外的革新。
你家里是国货多,还是外国品牌多呢?你觉得国产家电的质量这几年是否有上升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相关文章推荐:
TCL:
百万商界精英读本!热点时事辣评,商界资讯,财经趣闻,互联网的那些事,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