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慧小石头
居民企业政府均债台高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21年底中国负债总额高达208.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债46.2万亿、企业负债102.7万亿、个人负债59.8万亿。有7.8亿个人负债,人均负债7.6万元。
负债的大头是房产,截止2022年底,中国有房贷的人多达4亿人,房贷总额超过50万亿,占居民个人负债总额的近83.6%;还有90后的年轻人,90%的人凭负债消费,信用卡逾期就达2000亿。
各省情况也不乐观,广东、山东、江苏、浙江负债均超过2万亿,其中广东高达2.51万亿,负债额居全国第一;青海负债率高达85%,负债率全国第一,接近破产率底线。
高额负债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首先,债务负担过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其次,债务违约风险也会增加,对金融稳定造成影响;最后也可能导致外部债务危机风险。
金融领域推行极端市场化,是债台高筑的重要推手
多年以来,在有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所谓经济学家和所谓的金融专家,大力鼓吹在中国全面实行市场化,这股风潮也殃及金融领域,最典型的就是放开了地方商业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批。
到2020年底,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达到161家,遍布城乡的商业银行支行已经达到220680家;城商行的总资产为41万亿,总负债高达38万亿,负债率高达92.7%。
放开了地方商业银行的管制,地方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推波助澜了地方政府负债;其次,大部分地方商业银行因政府财力所限,成立后都把股权变卖给了私人。
再次,地方商业银行大股东都成了个体户,投资银行做股权的资本金反手又以较低的利率贷款回来,使地方商业银行成为了空壳,如果不凭高息揽存就会倒闭;
再有,地方商业银行的员工大多数没有金融资质,业务素质低下,难以适应金融工作的专业技能要求。比如恒大集团在资金链要断裂时,就采取收购了沈阳市的盛京银行,把盛京银行钱全部砸在房地产上。
金融市场化与房地产业,互相推波助澜,是债台高筑的最大祸根
中国房地产业走到今天这种情况,金融市场化绝对“功不可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市场化的重要接手,如果没有房地产金融市场化就没有载体。
因此,当年从一开始的当时,那些鼓吹极端市场化的比较出名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一方面鼓吹金融市场化,另一方面鼓吹房地产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产业。
因此,房地产业就成为金融市场化的最大市场化投资对象,千方百计地拉拢居民买房子,所有地方商业银行都很宽松的条件承担工农中建大国有银行不愿意承担的房地产资金贷款。
目前的房地产高价位,都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推波助澜造成的;而现在的房地产有行无市也不降价,也是金融机构资金在死活抵抗着,因为房地产一降价首先破产的是金融机构资产缩水。
如果房地产还在那里保持价位,银行的资产理论上账面上资产还没有损失,一降价许多商业银行就会出大的资产窟窿而被追责,有些人就会坐牢,因此房地产降价目前看真是天方夜谭。
金融市场化,还是当年国有企业被转制,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推手
当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的第一波浪潮放开物价管控,按照市场化自由确定价格后,几乎全部中小国有企业马上面临亏损状态,不得不“改转租破卖”。
那时,中国人除了有外资背景的外,没有人能拿出钱来买或租原来的国有企业,在这个时空节点上,金融机构银行发挥了其执行市场化歪理邪说的“急先锋”。
首先,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的金融机构,与购买国有企业者以及评估机构联手,先低评估原国有企业价值,让购买者能够接受的价格评出。
当购买者法律上拿到原国有企业所有权后,金融机构又几家和购买者联手,将原国有企业资产纹丝未动的情况下,再高评估原有国有企业资产,抵押金银行,帮助私有化的人实现了向资本化的华丽转身。
因此,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推手,这也使我们反思,为什么那些有着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专家”这样不遗余力地鼓吹金融市场化,狼子野心不是诏然若揭了吗?
结论
金融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大动脉,金融的稳定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条件,任何在金融领域鼓吹极端市场化的人,都是别有用心,无论他说得如何天花乱坠。
解开居民、企业、政府的高额负债,解铃还须系铃人,包括房地产的价格居高不下,其根源是在金融领域,是在各类商业银行,因此在金融领域着手是化解高负债的最根本途径,而且时不我待。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智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