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央行表示,本次降准是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将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2022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前“预告”降准不同,本次央行降准时间点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向好恢复态势明显,前两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大幅增长,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超过12%。在实体经济和融资市场整体改善的背景下,专家普遍认为近期降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都不大,当下应尽量为未来多留出政策空间。
实际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近期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尽管易纲的发言已有“暗示”,但随着日前人民银行开展48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市场普遍认为本次宽幅超额续作落地后,短期内降准预期兑现的可能性走低。
这篇文章,契合热点,普及常识,将从降准的意义解读和现实影响入手,结合现实,对本次央行超预期降准动作,进行专题解读分析。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常识科普:降准是怎么一回事?对国内经济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
借这个最新动向,正好可以给很多普通人普及一下关于“降准”的相关认知,如果是老司机,那么这段内容可以选择跳过,直接从第二部分开始阅读。
“降准”,说白了其实属于经济学范畴。
将“降准”两字分开,“降”的概念想必就不用再过多解释,就是“下调”、“下降”的意思。关键“准”是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银行在吸收大众存款的同时,也在不断对外发放贷款,而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于老百姓的积蓄存储,也就是说,老百姓存储资金越多,银行对外放贷也就越多。
但作为银行,肯定需要一定规避风险的手段。所存储的金额并不会全部放贷出去,不然当人们来取钱时一旦没钱可取,可能就会对社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此一来,银行就必须留出一部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而额外保留的这部分资金,就被称为“准备金”。
准备金的概念了解后,从而延伸出另一个概念——“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什么意思呢?
就是根据法律规定,每家银行必须留出一定量的准备金,且所留比例均由国家设立与管理。什么意思呢?
就是银行所预留的这部分钱,必须交由国家代为管理,而国家代管的部门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央行。所以各大银行交由国家代管的这部分资金,又被称为中央准备金。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于“准”的概念已经了解了一部分。
“降准”的概念,其实就是降低各大银行准备金存入央行的比例。
央行的公告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也就是说,这次降准基本上是一次全面降准。
根据当前存款状况推测,此次降准大约可以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这5000亿元资金相当于基础货币,当前货币乘数大约在7.65左右,理论上可以衍生出最多3.825万亿元的广义货币M2。
平时对于基础货币的概念大家几乎很少接触,在笔者看来“基础”二字却是重中之重。
基础货币的作用和能力都非常强大,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基础货币”。
在国家无法印发货币的前提下,市场中的货币总量一定,无论怎样流转都是不变的。而这里“有限的货币总量”指的就是“基础货币”。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前提下,你每年所赚到的钱对货币总量并不会产生影响,只不过是这部分货币刚好流转到你手中而已,其实本质上货币并没有增加,你将所赚的钱消费出去,无形之中又成为别人赚到的钱。也就是说,这只是货币与货币之间的流转。
也就是说,在货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有人盈利自然就会有人亏损,所以大家辛辛苦苦一辈子的打拼,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货币的流转,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新增加货币。
对于“基础货币”的概念,上述所提到的“流转中的货币”其实就属于“非基础货币”,而“不容易新增的这部分货币”就属于“基础货币”。
说白了,基础货币其实就是货币的总量与增量。例如某地新发现一座金矿,这部分黄金流入市场后就属于“新增”,但当基础货币流入市场后,就成为了流转货币,所以流转货币与基础货币的概念其实是相对而言的。
之所以说基础货币的作用和能力强,关键在于其流转能力。假如世界货币总量为1块钱,在全国每个人的手中都流转一遍就是14亿。也就是说,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1块钱就可以带动14亿市场的运转,这还仅仅只是一次?如果是10次、100次呢?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也就是说,每增加1块钱的货币供应,可能产生的效应要比其千百倍还要多。不过在正常的市场中,流转速度肯定没有例子中得这么快,不过即便没有这么快,流转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
所以央行降准,在意的并不是比例与数额,而是降准之后所产生的效应。
降准意味着给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释放低成本长期资金,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提高银行放贷的意愿,也有助于通过让利,进一步推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实体有效融资需求。
总的来说,降准就是国家金融释放流动性的公开信号,降准是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它会使市场中的信贷规模增大、货币供应量加大、货币流动性加强、也能刺激市场经济增长。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为什么说这一次的央行降准,是“超预期”的?该如何理解?
与2022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前“预告”降准不同,本次央行降准时间点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向好恢复态势明显,前两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大幅增长,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超过12%。在实体经济和融资市场整体改善的背景下,专家普遍认为近期降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都不大,当下应尽量为未来多留出政策空间。
实际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近期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尽管易纲的发言已有“暗示”,但随着日前人民银行开展48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市场普遍认为本次宽幅超额续作落地后,短期内降准预期兑现的可能性走低。
对比历次降准,本次0.25个百分点的降准幅度较为适度。也明显那比较谨慎。
客观来看,中国1-2月社融惊为天人了,而且下周美国加息落地,居然还有降准空间,实话说是超出了市场主流的预期的。
而且发布的时间点也很妙,在一周交易日结束以后发布的。
毫无疑问,这次降准不可简单的和过去降准比,这次降准是主动的,更是在时间拿捏和行动实施上,体现了一个兵贵神速:
第一,国家降准,一定是有的放矢,虽然一二月份金融数据复苏势头表现良好,但是实际上降准释放流动性,一方面是复苏势头需要巩固,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应需求:如果不是市场和经济环境某一个板块缺乏流动性,国家银行何必降准?
第二,结合外围环境来看,实际上3月份以来,欧美银行四处暴雷,这次降准就是给国内外资本市场展示信心,流动性足够,以及中国金融风控的实力,未尝不是借势欧美金融和银行业当下的危机氛围,通过实际行动来吸引全球风险资本进入中国。
第三,外部防通胀,国内防通缩,新班子未来2年工作重心就是发展经济,刺激消费。温和放水,释放多出来的资金主要进楼市,股市,消费贷经营贷等,给企业放贷鼓励扩大生产规模。
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降准,只看对内而言,给中国当下的经济环境,资产领域,金融市场,以及消费马车,释放了非常积极的支持信号:钱管够,放心搞!
降准对于绝大多数行业,经济个体来说,每一次都是利好,没有例外。就这么简单粗暴。
毕竟,欧美银行暴雷,和国内普通百姓,经济个体来说,能有多大的冲击和关系?是不是?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结合现实,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货币政策和经济走向,该怎么看?
这次降准,有两个重要背景值得关注:
第一,是2023年1-2月份的已经公布的国内通胀数据(不是金融数据),有短期“通缩”的表现和特征,居民端消费和杠杆的信心和预期明显不足,这给促内需,拉消费的经济规划主线提出了警示信号,这次加息,体现了国家管理层对当前“疑似通缩”的局面有所关注。
第二,3月以来,在美国、欧洲连续出现的银行倒闭(硅谷银行)、银行危机(瑞信集团),给全球需求造成了进一步现实打击,毫无疑问,明显让接下来全球经济回暖,以及中国马车的运行,造成难度加大的风险,需要货币政策发力,提前布局,就很重要了。
基于这两个背景,实际上对于2023年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兼顾外围动向,发力国内经济,就成了中国货币政策,一个比较明确的走向。
外围动向,中国无法决定如何发展和变化,只能“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稳汇率,隔离风险,降低国家资本对美元计价资产的持有(降低美债比例),配合大国竞争和博弈的阶段性需求,提高中国国家资本在海外投资的风控等级……这是外围不确定性没有明确以前,必然的选择。
而对内发力,提前发力,加大发力,或将成为中国国家货币政策接下来一条重要的主线。
降准,包括降息,都是直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2023年中国经济环境中的货币成本还有下行的期待想象力。
利好消费,利好内需制造,利好楼市房价企稳,对股市持保留态度。
总的分析下来,此次超预期降准,对于接下来中国经济环境来说,是一个积极正向的利好信号。其实3月17日的股市已经给出了具有提前量的反应和表现。
后续,对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值得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言简意赅,直击本质,观点清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对2023年3月17日,中国央行最新的降准动向,进行的热点和专题解读分析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