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企业家以‘君商精神’为内在动力,不断催动、鞭策自己,成就了佛山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壮大。”在9月27日“佛山企业家日”到来之际,佛山商道研究院院长杨望成接受《佛商》杂志专访,深度剖析佛山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在杨望成看来,佛山企业家群体的现有主力来自改革开放初期的草根创业者,低调务实是佛山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在四十多年市场经济的跌宕起伏中,佛山企业家形成了独特的“君商”气质,他们恪守生财的正道,坚守诚信的经营理念,兼具“实、敏、韧”的经营风格和“信、融、谦”的管理风格。
对于正在走上舞台的二代企业家,杨望成认为他们普遍传承了一代企业家低调务实的特质,同时心态和视野更加开放,有望将佛山企业带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他也指出二代企业家需要树立更远大的抱负,更高尚的使命感。
四波创业浪潮,造就四代企业家
《佛商》:在你看来,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杨望成: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正如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所写,“如果没有企业家的参与,发明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对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贡献,将远低于有企业家参与的水平。如果缺少企业家的参与,我们基本上无缘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
在中国,改革开放让企业家精神迸发出来,进而催生出成千上万的企业,共同创造了四十多年一路高歌猛进的经济奇迹。佛山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最早的地方之一,并且这里历史上就有重商重工的传统。佛山密如蛛网的河涌水道流淌着丰腴的企业家精神,千年连绵不断的商脉证明了这点,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民营企业大市也说明了这点。
《佛商》:你曾在文章中表示,企业家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如何理解这句话?不同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有何不同?
杨望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致涌现了四波创业大潮。第一波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农民洗脚上田,寻找谋生出路,这当中孕育出中国第一批草根企业家。第二波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全国创业浪潮涌动,来自政府机关、国企、高校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业,与草根企业家相比,他们的突出特征是有学历、有资源。这波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就是“92派”。第三波是1997年以后的互联网创业浪潮,创业主体以海归人士为主,他们视野更加开阔,创业领域也聚焦在信息科技领域。第四波是近些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这一时期诞生的企业家大多还处于成长期。
出自不同创业浪潮的企业家,其经营管理风格有着很大不同,反映出的企业家精神也必然不同。以第一波浪潮中的草根创业者为例,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创业动力是解决温饱问题,创业起点普遍较低,对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认知度不足,对资本市场也很陌生,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规律更是不甚了解。但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我们后来总结草根企业家精神经常会提及的。
草根企业家一开始都不会制定很远大的目标,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甚至看半步,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今天我们看到他们提出的那些宏伟愿景与蓝图,实际上都是创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后逐渐提出来的,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国策的信心越来越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企业、对行业、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一开始,他们不一定敢想,但是普遍敢干,并且不管生意大小,先干了再说。他们的心是一步步做大的,从小生意到大生意,经过很多轮的循环,才能走到今天依然屹立。
40余年历练,草根迈向“君商”
《佛商》:您认为,佛山企业家精神有哪些显著特质?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质?
杨望成:我们刚刚讲到有四波创业浪潮,每次都塑造了不同的企业家群体,他们身上有很浓烈的时代特质。今天的佛山企业家群体中主力依然是来自第一波浪潮,比如我们熟知的何享健、杨国强、佘学彬等都是草根企业家出身。他们的共性特质是低调务实,强调做好自己的本分。这就是佛山企业家精神的底色。
佛山企业家经常讲一句话,“管那么多干什么?做好自己最重要。”这一点也投射到行业选择上,普遍都是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老百姓需要什么改善生活,他们就做什么。
我曾经著文将佛山企业家精神风貌总结为“君商精神”,其具体的表征为七个字:正、实、敏、韧、信、融、谦。其中正是总纲,是本源。实、敏、韧是经营风格,信、融、谦是管理风格。
佛山企业家做生意最讲究一个“正”字,其根本是面向市场做生意求发展,这与靠关系的非生产性商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其次,佛山企业家做生意最讲信誉、讲诚信,童叟无欺,这与所谓奸商完全是泾渭分明。
“实”包括偏好实业和具有实干精神。佛山本土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俚语,“力不到不为财”,这是本地生意人长期奉行的经营理念。佛山民营企业家都是行动主义者、务实主义者,他们很少夸夸其谈、急功近利,更不喜欢天马行空、好高骛远。
“敏”则体现在对商机的敏锐性,一旦发现商机,就迅速行动。“韧”就是韧劲,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我国制造业也受到巨大冲击,传统制造业更是重灾区。佛山却在全国率先走出困境,实现逆势飘红。这也是佛山民营企业韧劲的重要表现。
信、融、谦是管理风格,主要指导处理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信”是指佛山民营企业重商誉,突出表现在重视品牌塑造,佛山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名牌大市。“融”是海纳百川,佛山不排外,“包融”是其鲜明的地方精神之一。“谦”就是谦和,佛山民营企业家身上的“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低调,不尚张扬,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有财大家发”的共赢理念。
佛山企业家以“君商精神”为内在动力,不断催动、鞭策自己,成就了佛山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壮大。
直面市场“寒冬”,凸显“敏”“韧”本色
《佛商》:当前,受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制造面临挑战,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的佛山制造业更是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据你观察,在严峻挑战之下,佛山企业家展示出了怎样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如何直面风浪,寻求突围之道?
杨望成:当前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内部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外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这些又刚好发生在我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可谓难上加难。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面临的经济环境最复杂,也是最艰难的时候。
但最复杂、最艰难的表述本身也说明这是阶段性的艰难。佛山企业家大都是吃过苦的,现在再苦也苦不过当年。并且他们对市场的“脾气”也摸透了,经历了潮起潮落,他们对艰难困苦的认知是很深的,韧劲也很足。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我几乎没有看到佛山老板出现自暴自弃、垂头丧气的情绪,他们还在努力奋斗。虽说奋斗的短期目标变成了活下去,但是他们也不忘未来发展,他们在“编织冬装”准备过冬,但也做好了市场回暖随时脱下的准备。这就是他们目前的情绪。
由于佛山产业主要是面向千家万户的,虽然总体需求增势不如以前,但是这种需求不会消失,只是由过去需求连年大幅度增长变成低速增长、失速增长,但是结构性的东西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看到一些佛山企业在大力深挖市场需求,比如美的开拓高端产品线,小熊电器和林氏木业精准开发产品匹配年轻人的需求等。
还有一部分企业在不断寻找新的赛道,比如科达制造进军新能源赛道,邦普发力锂电池回收等;另外有一部分在欧美受阻的企业,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发现新商机。
我认为,形势不好的时候,佛山企业不是最不好过的;如果春天到来,佛山的企业一定是回暖势头最好的。这是我对佛山企业家的信心。
传承务实低调气质,开拓全球视野
《佛商》:佛山的二代企业家接班潮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二代企业家代表着佛山制造的未来。你认为,二代企业家与一代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会有何不同?这将对佛山制造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
杨望成:我认为,低调务实这一点在佛山二代企业家中得到了传承。此外,二代企业家身上有几点与一代企业家不同的特质:
一是二代企业家在用人方面更为开放。“外地人”“捞仔”甚至“打工仔”等词汇在他们这一代人口中几乎绝迹。现在越来越多的佛山企业采用合伙人制,其核心是老板将企业的骨干转变为股东。合伙人的机制下,大家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
二是二代企业家对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敏锐性更强,接受度也更高。他们或将推动转型升级迈向科技驱动型企业,或在高科技领域开创新的事业。
三是二代企业家更具全球化的视野。很多一代企业家由于对国外市场认知不足,心有疑虑,不敢迈出去,相比之下,二代企业家很多本身就有留学经历,他们在开拓全球市场方面更有优势。我认为,如果没有这股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在二代企业家的带动下,佛山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的速度会更快。
以上这些都是二代企业家的优势,但他们也有不足。他们大都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很多一代企业家的创业原始动机是解决温饱问题,后来是为了有尊严和地位,这使得他们必须用尽全力奋斗,但是这个问题在二代身上都不存在,他们的动力在哪里?我认为这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作为二代企业家,一定要有更远大的抱负,更高尚的使命感。
【整理】林东云 叶洁纯
【作者】 林东云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