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洞察商业本质,做个商业世界的明白人!
未来5年的黄金行业风口,你抓住了几个?还有哪些行业会被打压和监管,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认真看完,绝对让你受益匪浅。
目前看来,所有没有创造增量价值的行业都会受到制裁。比如我们已经见证了对课外培训,房地产和互联网三个行业的整顿。曾经这三个行业可谓风光无限,赚钱最多,收入最高,扩张最迅猛。但现在教育培训凉了,房地产进入了寒冬,互联网巨头也都在降薪,裁员。你能说是因为他们不赚钱才被制裁吗?
其实真实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太能赚钱。
那为什么这么赚钱,还会被制裁呢?这里你要先想明白一件事,就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其实针对的不是企业或者行业,而是他背后的资本。因为资本是不带感情的,它不会去管一个行业是否健康,是否能造福社会,只要能赚钱,它就会往里面冲。
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为了赚钱会去投资效率最高的工厂,投资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因为当年这些东西是最赚钱的,所以,并不需要国家去引导,资本就会自动找这些好的企业,健康的企业,帮他们扩张,帮他们发展。
但如今经济发展的脚步变缓,我们从之前的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创造新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就像20年前,随便开个厂很容易就能发财;10年前,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创业成功的故事,但现在,你再去开厂,再去创业,面对的是饱和的竞争,成功率肯定就低了。所以,资本肯定就不会迎难而上了,于是它们不再去投资创造,而是对已有的存量动起歪心思,开始玩烧钱的把戏。
当教育培训不去教孩子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断教他们考试的技巧;当房地产不再是让中国人住上更大更舒服的房子,而是开始玩资金周转的债务游戏;当互联网行业整体的增长近乎停滞,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极限,为了维持垄断,甚至主动阻止创新的时候,资本就要受到约束。
如果你不去约束,它们都跑去轻松的赚快钱,谁去啃科技攻坚的硬骨头?一个产业的升级需要的是巨大的前期投入,但这种未知的前途,如今的资本根本不愿意去尝试,那你就只能逼他们去这里,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脱虚向实。
只要你理解了这四个字,你就能预判出哪些行业接下来可能是被制裁的重点对象,哪些行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崛起,普通人怎么抓住下一个机会?那脱虚向实怎么理解呢?
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吧,它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贵,而是它不能卖到国外,如果房子能出口创汇也不至于被打压。就因为它不能被出口,所以当中国人人都有房住的时候,房地产的历史使命的终结了。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他不再能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它就不该是最赚钱的行业。
所以,我们想知道下一个被整顿的行业是什么?想知道下一步什么行业能赚钱?就记住四个字:脱虚向实,这是中国央行对于资本流向的一个最核心的要求。如果你能分辨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你就能赚钱。
以前,资本喜欢做实体,开工厂,办企业,因为那个时候做这些赚钱,就像当年的房地产不仅让中国人住得越来越舒服,还带动了上下游包含家电,家装,家居等几十个庞大的产业。但当盖房子慢慢变成了资本周转的游戏,房地产商都开始发理财产品的时候,它就从实变虚,自然会面临监管和限制。
按照这个思路,下一个很可能会有问题的我预计会是金融行业,今天中国上市公司最赚钱的10家,6家是银行,1家是保险公司,它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只做资金的调配,就成了最赚钱的行业,这件事听起来就很不妥。大家购买的理财产品名字都起的花里胡哨,但等你打开层层包装一看,里面最后装的资产还是放贷,或者炒地皮。
但金融机构的这种贪图安逸,我们又完全能够理解,就拿银行来说吧,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假如有两个朋友找你借钱,一个说他要拿钱去开厂,去创业;一个拿着他的房子来给你抵押,说如果还不起钱了,就用房子来还账,换成是你,你是不是也得借给第二个?
所以,当发展停滞,实体出现困难的时候,金融行业就会玩资金空转的游戏,这个时候就需要外力强制银行把钱借给那些也许不赚钱,但是利国利民的项目。国家近期要求银行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要知道银行业一年的利润也就2万亿左右,相当于让银行把3/4的利润让给企业,这样一来,银行业势必要开始残酷的竞争。
毕竟在中国,各家银行之间的利率和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拼的就是服务和渠道,而未来整个行业的整体利润下滑了,那不论是薪酬空间还是升值空间,都很难回到之前的高度。现在还在考虑入行的年轻人建议慎重。
那么什么行业又会趁势崛起呢?
最近很火的新能源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芯片光伏和高端制造业到底是不是虚高了?这里可以肯定的说,这些行业现在就有泡沫。
过去一年跟新能源芯片等等相关的行业,公司股价翻倍的比比皆是,从业人员工资也是不断上涨,但这个行业本身赚钱了吗?新能源龙头企业一年亏损几亿几十亿,根本没有到赚钱的时候,眼下的繁荣其实就是资本热炒的结果。
但是有泡沫是坏事吗?不是坏事,甚至还是故意引导的好事。国家调控产业的手段,说白了就是让正确的人能赚到钱,让相关的人暴富。很多时候在热门的行业里面,大家觉得自己拿的高薪是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能力,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因为赶上了行业的腾飞。
政策就是用这些超额的回报,把能干的人吸引到对国家有利的行业去,等人才够多了,人才和技术也就沉淀下来了,到时候想走走不了,相关的政策就会慢慢停止。虽然这中间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但是不要紧,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前进的重要领域,进行饱和式的喂养是完全值得的。
举个例子,中国已经有了A股主板,为什么要搞科创板和北交所,因为主板为了防止引来骗子,把门槛限制的特别高。但这些搞科研高科技的行业,早期一般都不太赚钱,甚至是亏钱的。光看表面,他们跟骗子很难区别,根本不符合主板上市的标准,没法融资,老板就没法暴富,老板不暴富那肯定不行,国家鼓励你的行业,你不暴富怎么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呢?所以在科创板,高科技的行业亏损了一样可以上市。
而北交所上市门槛更低,最低市值2亿的企业就能上,像做量子通信的国盾量子,在科创板上市当天涨了9倍,公司老板中科大校长潘建伟身价一天暴涨20亿,就是必须要让这样的人发财,资本才会看到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视。
我们也可以预见,很快这个行业可能会出现一批骗子和一些高科技骗局,但是不要紧,10个项目里面只有1个是真的,这波就不亏.所以接下来几年,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一定会被催肥,相关行业的人才也一定会获得更高的收入,这都是件好事情。
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我们要意识到行业的周期正在不断缩短,我们父辈很多人可以一辈子从事一个行业,但是如今的行业周期由盛到衰往往只需要5~10年,比如10年前的房地产,5年前的汽车,两年前的互联网,都曾经炙手可热,但是当热度过去增长到尽头,只有提早准备的人才能够安全降落,而你是否准备好去迎接下一个时代了呢?
关注我,洞察商业本质,做个商业世界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