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物价“稳定器”

2022年07月16日08:23:02 财经 1299
中国是全球物价“稳定器” - 天天要闻

6月15日,消费者在贵州一家超市选购水果。新华社发

2022年以来国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美国、英国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分别为8.6%、9%,继续创40年历史新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刘方撰文指出,全球通胀“高烧不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系统性关键国家,日益发挥着全球物价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系统角度

物价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1年中国全年CPI平均涨幅为0.9%,2022年5月CPI同比涨幅2.1%,环比下降0.2%。PPI连续七个月回落,5月PPI同比涨幅为6.4%,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张哲人介绍,从理论上看,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市场主体在这个系统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物价稳定既是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外在表现,同时也以这个系统的稳定运转为前提和条件。回顾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时候,物价水平往往也比较稳定;而当遇到外部冲击、经济过热或失速、国际收支剧烈变化、汇率大幅波动等情况时,物价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可以说,全球物价的稳定离不开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中国恰恰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源。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疫后率先实现正增长,每年都为世界经济贡献可观的增量。中国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的保障水平,深化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的复苏环境下,中国向外输出的是难能可贵的稳定,而不是麻烦和危机。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物价稳定的重要贡献。

供求关系

中国出口商品平抑世界通胀压力

中国是120多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6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文章指出,中国一方面率先复工复产复市复销,对维持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充分发挥保供稳价机制的作用,努力实现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自我内部消化,使原料成本上涨向终端出口商品价格的传导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全球通胀上涨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能矿产品,全球工业制成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在这个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基本同质的供应商,任何一个供应商由于成本因素单独提价只能导致销量的下降,进而使得利润受损。中国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当出口企业面对劳动成本刚性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压力时,不得不更多依靠提高效率、优化管理、完善工艺、加快技术进步等“内功”来对冲成本上升对利润的压缩,而难以简单地提高产品售价,把上浮的成本转嫁出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出口企业的艰苦努力平抑了能源资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世界各国带来的通胀压力。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但深入发展的大势并未改变。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国国内疫情的逐渐平复,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多元的开放平台必将为全球物价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货币政策

为稳定全球物价作出贡献

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稳定经济形势,重又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增发基础货币以购买国债等资产。至2022年1月末,美国国债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大关,为2021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倍,较疫情前猛增7万亿美元。近年来,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过剩流动性叠加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给能源资源进口国带来很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在应对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强调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GDP之比,反映了一国的总体债务情况,也是衡量货币政策是否合理适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宏观杠杆率出现上升。当年四季度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宏观杠杆率由升转降,此后保持连续下降的态势,至2021年末为272.5%,比上年末降低7.7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也低于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综合来看,此次全球各国的通胀压力加大,背后的原因还是发达国家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但推高了国内需求,而且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再叠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非经济因素,使得供求关系持续偏紧,最终推高了物价水平。近期,为应对高通胀,发达国家央行纷纷开启加息进程,又给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带来新的风险。中国始终实施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不但促进了国内经济恢复和物价稳定,也为全球物价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丁境炫 见习记者 赵唯佳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国信证券:暑假出行需求有望维持景气增长 渠道与品牌加速迭代 - 天天要闻

国信证券:暑假出行需求有望维持景气增长 渠道与品牌加速迭代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信证券发布研报称,短期来看,暑期出行需求有望维持景气增长,供给端动态博弈,一方面酒店行业价格基数回落叠加本身暑期休闲游主导有望带动三季度高频数据好转;另一方面平台边际竞争扰动,新玩家以B端低佣金、C端补贴的方式吸引酒店与价格敏感型用户进入,不排除短期带动部分计划属性偏弱且相对高频的周...
单日5家!摩尔线程等科创板IPO获受理,合计拟募资150亿元 - 天天要闻

单日5家!摩尔线程等科创板IPO获受理,合计拟募资150亿元

每经编辑:毕陆名2025年6月,A股IPO受理数量增长明显。当月,新受理企业数量达116家,占了整个上半年的八成左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仅在6月30日这一天,A股IPO受理数量就达到41家,分别为北交所32家、上交所科创板5家、深交所4家。单日32家公司获北交所集中受理,数量也创2025年以来新高。值得一提的是,6月30日...
中信证券:维持铜价下半年上行至10000-11000美元/吨的判断 - 天天要闻

中信证券:维持铜价下半年上行至10000-11000美元/吨的判断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近期铜价震荡上行,市场对于后续铜价走势存在一定分歧。商品属性来看,全球精炼铜矿整体仍维持紧平衡局面;此外,中国经济“稳增长”、美国经济“软着陆”支撑铜价底部,铜价若要进一步打开上升通道需要看到国内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以及海外经济的企稳回升,静待新周期到来。通胀...
“投资者利益优先” !信澳浮动费率基金7月1日正式发行 - 天天要闻

“投资者利益优先” !信澳浮动费率基金7月1日正式发行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陆续面市,过半产品已发布成立公告。据悉,信达澳亚基金将于7月1日公开发行旗下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信澳优势行业混合,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为“科技成长派”吴清宇。作为公募基金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承载了重塑行业生态的期望。在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5月7日出台《推动公募基金高质...
关税大消息!特朗普强硬表态 - 天天要闻

关税大消息!特朗普强硬表态

【导读】美加恢复贸易谈判,提振美股三大指数,特朗普对日本强硬表态见习记者 储是美加恢复贸易谈判提振美股三大指数美东时间6月30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截至收盘,道琼斯指数涨0.63%,标普500指数涨0.52%,纳斯达克指数涨0.47%。大涨背景是加拿大取消数字服务税并准备与美国恢复贸易谈判,市场情绪因此得到提振。美参...
河南省中小企业协会 · 协会日报 2025.7.1 星期二 - 天天要闻

河南省中小企业协会 · 协会日报 2025.7.1 星期二

1、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已由2013年的3120.4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6741.5亿元,增长116%。2、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促
A股早盘利好利空:创业板明确“轻资产、高研发”标准 - 天天要闻

A股早盘利好利空:创业板明确“轻资产、高研发”标准

宏观新闻1、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发布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的公告。其中提到,境外投资者以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用于境内直接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照投资额的10%抵免境外投资者当年的应纳税额,当年不足抵免的准予向以后结转。2、商务部公告,公布...
主动权益基金发5亿都难了,新基平均发行规模不足8亿,创7年以来新低 - 天天要闻

主动权益基金发5亿都难了,新基平均发行规模不足8亿,创7年以来新低

财联社7月1日讯(记者 沈述红)公募基金在5月底以33.74万亿元的总规模再创出新高。然而,在这一巨量市场下,基金新发规模的贡献明显不如往年,存量产品一跃成为了规模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新基金合计发行规模为5267.6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599.55亿元减少1331.87亿份,同比下降两成;上半年平均每只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