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雅趣(152):“富贵”“多子”“多孙”“多福”的花椒树

网友的提问是:院子西墙外栽种花椒树,风水好吗?

简单的理解和回答是:关于花椒树是否可以在庭院内和庭院周围栽种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1、花椒树,原名花椒,别名:檓、大椒秦椒蜀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七米,主茎干上的尖刺一般早就自动脱落,枝干上有短刺,叶有小叶片,叶轴常有甚狭窄的叶翼。小枝干上的刺,基部宽而且扁,并且显示为刚劲直长的尖三角形,当年生枝干的表皮有被短柔毛。小叶片对生,无柄,卵形,椭圆形,稍微间有披针形,位于叶轴顶部的叶片较大,叶缘有细裂齿,齿缝有油点。其余无油点或者散生肉眼可见的油点,叶的中脉在叶面上微微凹陷。

花椒树的花序顶生或者生于侧枝干的顶端,花序轴及花梗密被短柔毛或者无毛;花被片黄绿色,形状及大小大致相同;雌花很少有发育雄蕊,有心皮,花柱斜向背弯。果粒籽实紫红色,单个分果瓣散生微凸起的油点,顶端有甚短的芒尖或者无芒尖;四至五月开花,八至九月或者十月果粒籽实成熟。

花椒树是中国本土植物,原生于喜马拉雅山脉,后沿江河顺流下移,繁育到中国地理的第二阶梯的地域,除台湾和海南及广东不产花椒树外,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产地北起东北南部,南至五岭北坡,东南至江苏和浙江沿海地带,西南至西藏东南部,平原至海拔较高的山地均有花椒树的身影,在青海,见于海拔二千五百米的坡地都有栽种。耐旱,喜阳光,各地多有培育。花椒用做中药,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的功效。治胃腹冷痛、呕吐、泄泻、血吸虫、蛔虫……等等病症。又可以作为人体表皮的麻醉剂。

花椒树的木材为典型的淡黄色,暴露于空气中的木质,颜色稍有变化,为深黄色,心边材区别不太明显,木质部分结构致密,纹理均匀,纵切面有绢质光泽,木材有美术工艺的价值。

2、从以上文字表述的内容来看,花椒树不是有毒植物,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植物,在房屋周围栽种,不会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因此,定然不会有风水的问题。

3、花椒是花椒树的果实,即是香料,又是一种有一定消毒灭菌效果和药用价值的物资,从这一角度思考,花椒树对于人类来说,其生存期间空气交换,所释放的气体应该对人的身体有益;所以,花椒树是对人类有益的树种,在房屋周围栽种,定然有优化风水的作用。

4、花椒树有刺,“刺”会刺伤人,是属于对人身安全有一定危害的植物,一般风水著术不主张栽种花椒树于房屋的庭院内,是基于花椒树的刺会刺伤人这一层面含义加以考虑的原因。只要在这一个方面引起注意,栽种的地方,考虑到过往行人的安全,主要从花椒树刺不要刺伤到人这一层面考虑,花椒树是可以在房屋庭院周围栽种的树种,而且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树种。

5、从传统文化层次的角度评述花椒树,花椒树主要寓意“富贵”“多子”“多孙”“多福”……

花椒一词,最早是在《诗经》中有文字记载。《诗经》是收载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说明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二千多年至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利用花椒了。古代的人们认为花椒的香气可以辟邪,其实质是能够杀菌,有不同层次的消毒作用,有养生保健的功能。

历朝历代的宫廷,用花椒掺入修建房屋的泥料中,用于涂抹墙壁,这种房屋被称就为“椒房”。“椒房”是给皇后及后妃们居住专用的房间。后世就以椒房比喻皇后和后宫的尊贵。椒房是一种一般平民百姓无法享受得到的、不可能享有的高档次的富贵房屋。《曹操文集·假为献帝策收伏后》篇中“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及《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有“每月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的句章,足以佐证,在古代花椒与富贵是紧密相连的一种物质。

花椒树,结果籽粒多,《诗经》有“椒蓼之实,繁衍盈升”的句章。古代花椒又是一种芳香防腐剂,据发掘的汉墓中常有以花椒的果实籽粒填垫内棺,很可能是利用它的高效防虫防腐的作用,同时带有“繁衍盈升”的含义和带有多子多孙多福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河北省满城县发掘的汉代中山王刘胜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保存良好的花椒。足以佐证在古代,花椒与子孙繁衍紧密相连。古人认为花椒的香气足可以引动龙脉,与风水地气旺相息息相关。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着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鼎𫗧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这些都是古人对花椒树及花椒籽粒喜爱、高歌和赞赏的诗作。

古代,形容花椒口福的词句有:“麻得刚好,香得心欢”。“麻醉千家万户,香飘四海五湖”。

形容花椒籽粒外貌的词句有:“小巧玲珑”。“果艳秦皇地,烹鲜室宇香”。“香飘四海味永在,瑶池不羡寿蟠桃”。

形容花椒树林的词句有:“枝繁叶茂”。“青翠微开娇欲滴,红袍半裹体流香”。“满树红珠艳,枝枝笑烈阳”。“坚硬黑珠肚里藏,喜阳耐旱刺锋芒”。

“枝繁叶茂”:无论是从明喻的角度思考,还是从暗喻的角度思考,都是寓意象征子孙繁衍的名词句章!

花椒姑娘的故事

远在洪水泛滥的上古年代,大禹治水,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又回归到久别的故土,开荒播种,重新回到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日子里。

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位姑娘长得花容月貌,聪慧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的治水大军,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治水大军原驻扎居住的地方,却闹起了流行性的眼病。

一个和花椒姑娘要好的当地姑娘,因眼疾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姑娘爷孙俩人的治疗下,终于眼疾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

但是,患眼疾的人和患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姑娘见此情景,不忍心离开三峡的人民,但又不忍心离开爷爷,面对两难的境地,花椒姑娘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便向爷爷提出了留在三峡。

爷爷念花椒姑娘十三四岁,年纪太小,人瘦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自己远征。

花椒姑娘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的心,十分喜欢,但是,要当场考考花椒姑娘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花椒姑娘回复病症的处方,花椒姑娘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大禹又让花椒姑娘独自一人医治好了当地好几个人的眼病,花椒姑娘真的能做到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就将患者的眼病给治好了。

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姑娘的爷爷,将花椒姑娘留在了三峡。

花椒姑娘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后,她和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人就到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的病人。

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姑娘为“神医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的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病瞎了眼睛。

见此情形,花椒姑娘心急如焚,一个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众乡邻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籽实、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这种药物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人的眼病好一个。从此,这种开白花、结小籽实、味麻性烈的药物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从这以后,人们为了采摘花椒籽实的方便,便将这种树苗移栽到了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之中,都加入清香味麻的小红籽粒,天长日久,这种小红籽粒就成为了菜肴中的调料。小红籽粒和辣椒一起,成了菜肴中的特有的风味——麻辣味。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从那时候开始,四川地区的麻辣口味,一直延续到今天,麻辣菜系成为了中国非常有名的特色菜肴。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种无名的小红籽粒称为“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