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提问是:屋顶上长了两棵桑树!风水上好不好?求大神解释!
简单的理解和回答是:关键是要看屋顶楼面,原来的技术处理是否到位,楼面是否具有供栽种树木的技术性能。否则楼面有的地方种树,有的地方不种树,促使楼面的热胀冷缩性能不匀衡,容易加剧楼面破损,造成楼面过早损坏,房屋提前报废。一般技术性能的楼面,建议最好不栽树,不蓄养树木,可能会更好。
有位朋友曾经见识过原在一处楼面上栽种有葡萄藤的场景,产量不错,收成极好。但后来就出现了楼面渗漏,相同年限的房屋比较,没有种植葡萄藤的楼面明显不渗漏,书写于此,仅供参考。
地面种树,这位朋友有过这方面的调查和观察,至少实地见证过数十处,能生长有高大乔木的地形,数百年,上千年,植物还能继续存活的地方,风水性质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桑”字完全可以和“赏”字谐音相联系,“赏心悦目”,心情明显舒畅。“桑”字和“爽”字谐音都可以完全联系,“神清气爽”,精神焕发,都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关于“桑”字和“丧”字谐音,相互关联有联系的说法,只能认为是“某些思维有偏见的人,思维不正常而反常的人”的心态特征,没必要放在心上,过多顾虑。所以“桑”字和“丧”字谐音相互联系是故弄玄虚的表现。
桑树全身都是宝:树杆的木质绵韧性能极强,古代是特殊的农用工具制造材料。桑木扁担“不烧肩”。有一根好的桑树木质扁担,做挑夫的人会以此向别人炫耀,担挑相同重量的物质,桑树扁担明显能使人的肩背舒服,步履轻松。桑树的木材耐湿防腐,木纹清晰,可制作美观的家具。枝条可以编织筐篓;桑树皮的纤维可以供织布和造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桑树的根、皮、叶、果都可以入药,具有养血祛风、滋补肝肾、清肺止咳、解热利尿的功效。
新鲜的桑果可供食用,味甜如蜜,清香诱人,是补肾益智的重要滋补品,桑果还可以酿酒。桑树的果实中药材的名称叫桑椹,被列入高档中药补品的序列,食用能使人健康长寿。从这个意义上讲,桑树是风水上天然“长寿”“长生”的树种。
现代有研究资料表明,桑叶具有类似于人参的补益和抗衰老的作用,因此,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的美誉,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和中医药用价值。
桑梓,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家乡的代称,数千年的蚕桑业是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的根基,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的独创。
称赞桑树,不是没有道理。它看来平凡,貌不惊人,长相宽厚和朴实,但本质高尚,不会花枝招展,不会垂枝献媚;自甘牺牲,养育蚕宝,丝织绫罗。“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桑树将美留给了人间。桑树的桑叶是养蚕的主要原料,有人统计过,一千条蚕虫从出生到吐丝作茧,大约要吃下二十公斤的桑叶,然后才能吐出半公斤的蚕丝。
中国古代的儒家大圣人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主张在房前屋后种桑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基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在五十岁之前,就能一直穿上丝棉衣服了。鸡、猪和狗一类的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在七十岁之前,就能一直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会占用耕种农田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严格抓紧学校的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背负,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其中的“五十者”“七十者”,应该是指五十岁之前,七十岁之前,而不是单纯完全指人的五十岁,七十岁!上面的译文,原翻译显然是将“五十者”“七十者”,完全翻译为五十岁,七十岁!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的“宅”应该翻译为“宅院”,翻译“之以桑”应该体现介宾短语后置的语法特点。将“五亩之宅”翻译为“五亩住宅的场地”。相关的资料表明:“先秦时期的五亩约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地”。将“树之以桑”,翻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中。树,种植的意思”。
古老的大桑树图片:
桑树属于小型乔木或者灌木树种,一般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几十年的时间桑树林木就会自然更新,个体植株不会存在太长的时间。能让小型乔木或者灌木的桑树,成长为参天大树,并且上百年上千年而能存活下来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必有风水宝地!其中,必然能孕育出大富大贵!
桑树是小型乔木,高三至十米,胸径可达五十厘米,树皮厚,灰色,具有不规则的浅纵裂纹。
桑树冬芽红褐色,卵形,芽鳞覆瓦状排列,灰褐色,有细毛;桑树的小枝条上也有细毛。
桑树叶卵形或者阔卵形,长五至十五厘米,宽五至十二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者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二至五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外面密被细硬毛。
桑树花单性,腋生或者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二至四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两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一至二厘米,被毛,总花梗长五至十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二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
桑树是聚集开花、果卵状椭圆形的植物,长一至三厘米,成熟时红色或者暗紫色。花期四至五月,果期五至八月。
产地和适应环境。
桑树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北部,现在从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以及印度、越南均有种植。
桑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微能耐荫。气温十二度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二十五至三十度,超过四十度则受到抑制,气温降到十二度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的土壤,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桑树的象征意义:这是从风水的角度评价桑树的要点。
桑树外形高大挺拔,叶片青绿,象征着生命力强大。枝条具有极其容易插活的特点,甚至掉落到地面上和倒伏在地面上的枝条都能很好地生根发芽,寓意着生命力顽强和坚韧,代表着生命绵延旺盛,永无止境;象征着甘愿清贫、荣枯屈辱从来无怨无悔。桑树株型秀美,花叶美观,果实可以食用,是重要的滋补品,营养价值较高。桑树的繁殖能力极强,播种、压条、插条、嫁接都能繁殖,适应能力强,能耐干旱和瘠薄。
桑树的分枝较多,枝叶繁茂,叶片颜色青绿,观赏性较强。桑树的叶片为青绿色,极具生机,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大多数树种的桑树有簇生的特征,砍去主杆,紧接着就在桑树蔸边周围到处发芽,甚至只要暴露在地表的弱小根系,都能生长出桑树的植株,寓意子孙发达,世代绵延不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公元前十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记载。以后历朝历代直至今日,都有种植桑树的习惯。
特殊地理位置的桑树寿命很长,在全国各地存留的古桑树中,还有几株著名的“千岁老桑翁”。虽然老枝纵横,老气横丘,但是,仍然能春来荣发新叶,显示出它那老而不衰的生机。
福建省泉州市有一棵唐代就生长的雄性古桑树,树皮黑褐色,又粗又厚,树蔸的基部周围六点三米。
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垂拱公元六八六年,根据相关的文字记载,开元寺的古桑树,在建寺前就已经栽种,树龄至今至少有一千三百年。
一九八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科技工作人员到西藏地区进行桑树品种资源调查,在林芝县的日角山麓泥洋河畔发现了一棵特大的古桑树,树干直径四点一二米,胸围将近十三米,八个人手拉着手才能合抱。主干高三点三米处,分生七个大枝,其中的六个大枝已经被截断,留下的那一枝距地面高约七米。仅主干一段木材的材积就有十四立方米。根据年轮推测,树龄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不要认为这棵桑树年事已高,但并没有枯朽的症状,无病虫危害,树干隐芽萌生的密丛短枝,郁郁葱葱,远远望去,整个树形活象一座巨大的树桩盆景。从树龄、树体、形态等等方面来看,大大地超过了开元寺的古桑树。科学工作人员认为,这棵巨大的古桑树,国内无双,不愧是世界上罕见的“桑树王”。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九日,在新疆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现了稀有的古桑树。轮台县哈尔巴克乡维吾尔族巴拉提艾买提家的庭院内有一棵高大的白桑树,胸围近五米,树冠高达十二米,枝条稠密,叶大繁茂,所产的桑叶可供两盒蚕宝宝食用。测算年龄,足有一百八十多岁,在新疆境内,堪称“桑树大王”。在伽师县,还发现了黑桑树,每年的五月到十月,紫红桑椹,挂满枝梢。老果成熟了,新果又不断涌现。盛产石油的塔里木盆地,还有一种奇怪的桑树,叶片肥大,略呈黑色,叶背生长着茸毛。科学家测查它们的染色体,比常见的桑树多二十倍。这种多倍体的桑树,为培育新品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凡植桑养蚕的地区,桑田经常更新,但百年以上的古桑树,还是有所发现。江西修水县赤江乡红光村的河沙洲内,有一棵闻名的巨大湖桑树,树高六点四米,树冠遮荫面积达二十五平方米。据当地的老农介绍,这棵桑树的树龄虽然有一百五十岁,但是,每年春回大地,仍然叶色嫩绿,叶大肥厚,着叶密,产量高,当地定为优良桑树种,培育出了大批“接班苗”。
桑树系桑科桑属植物,它和构树、榕树、无花果等等树种是同科异属的“堂兄弟”。全世界桑属植物约有六十种。我国有九种。由于栽培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了数百个优良品种。两广的荆桑类,江浙的湖桑类,山东和河北的鲁桑类,新疆的白桑类……都是著名的优良品种。
人们喜爱丝绸,诗人赞美春蚕,自古以来人们极力推崇用自己青青的嫩叶来慷慨地养育春蚕的桑树。《诗经》中“唯桑与梓,必恭必敬”两句,形象地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见了前人所种的桑树与梓树,就会生出崇敬和怀念之情。正因为如此,“桑梓”便成了家乡的代名词。
桑树的用途多,栽种不难,生长快,适应性广,田埂、原野、房前屋后都可以“安家”。奉劝喜爱的人们,在加速繁殖新桑树的时候,对桑族中的那些饱经风霜的古桑树中的老寿星,应该加倍珍惜和养护,让它们永远长生、长寿于这个世界。
宋·范成大的《村景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描写的是一派农忙的特景,看来“桑蚕”总是与“繁忙”紧密相联。这个世界上只有“繁忙”,才能有欣欣向荣,过于“清闲”应该不是美事。数千年来的桑蚕事业,是中华文明曾经走向世界颠峰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