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在自然大环境之中,这种大环境景观是为了营造舒适美观的生存环境,还会创造一些人文景观和人造园林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形成和人为营造的环境景观都会对人类产生种种物理、生理和效应。
人是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有机体,周围环境景观形成的构架、色彩乃至引力气场等等,都会对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等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处在一种美观、舒适、色彩和谐的环境景观中,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甚至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创造灵感也格外地活跃。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
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要求建筑物应当符合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尔把目光投身东方文化时,便惊讶的发现,绵延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产生历史的共鸣。
自有了人类历史,就产生了建筑学。人类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寻求一种遮风避雨、防范天敌虫害的寓所,仅仅依赖自然山洞土穴蔽护不能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人工建筑的简陋的居所。有巢氏在树上搭建的茅棚,山顶洞人挖掘的窑洞,便是人类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天敌伤害而建造的人工建筑的原始形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对居住的建筑寓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寓所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要求之外,还增加了美观性、密闭性、健康性的需求,并希望其寓所与周围环境协调,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西周初年,周武王想在洛邑建都,就请周公向宅,便将人对建筑与环境的需求上升到了对风水需求的层面。
随着人类建筑的多样性的发展,民房建筑与官邸建筑、寺庙建筑与宫廷建筑对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要求各有不同。这些建筑所处不同的地理位置,建筑材料不同,建造形态、规模、风格、方位等等,这种因素对于不同身份职业、不同生命信息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作用力,并产生不同的正反效应。
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既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以更有力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来源:纪录片 《中国风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