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户外没问题,这个季节要防备一下这种虫子

假期是放松的时间,很多人在户外游玩、露营。

作为皮肤科医生也想提醒大家,眼下也是蚊子、蜱虫活跃时节,在游玩的同时也要做好安全防护。

大家对蚊子应该都很了解,但对蜱虫可能了解不多,不知道它是否有危害,有的则十分担心它会引起疾病,例如传说中的莱姆病。

蜱虫(图源:网络截图)


上面小红书用户曾在网上指出“要是人的话,被叮咬无所谓,要是狗被咬了,就会得病”,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蜱虫和蜱虫叮咬。

蜱虫是什么?

简单来说,蜱虫就是一种长着八条腿会吸血的小虫子,归为动物界的蛛形纲[1]



它们的颜色不定,可能是棕色、红棕色或黑色。体积方面,可以小到针头,也可以大到铅笔头。另外,当它们吸血后,体积会随之长大,后期颜色也可能呈蓝绿色[1]


每年的4月到9月,蜱虫数量是最多的[1]。它们常常生活在户外,会隐藏在草地、树林、灌木丛和其他植被丰富的地方。


因此,最近这季节去户外露营、徒步、野餐时,就需要警惕蜱虫叮咬。户外活动时,蜱虫可能会附着在人或宠物身上,人和宠物身上的蜱虫也可以相互传播[1,2]

怎么识别蜱虫叮咬?

蜱虫不像蚊子,逮着皮肤就下口。它们一般会先选择合适的位置,然后扎根吸血,并可能会持续几天到2周不等[1,2]


特别要提的是,蜱虫喜欢温暖、潮湿的身体部位,例如头皮、耳朵、腋窝、肚脐、腰部、腿间和腿弯[3]。因此,识别蜱虫叮咬时需要重点检查这些部位,建议连续几天都要检查一遍,以免遗漏。


蜱虫喜欢叮咬的部位[3]


蜱虫叮咬的表现总体来说并不明显,大多时候都安安静静地吸血,不引起疼痛或瘙痒[4]。认真检查的话,能够看到钻入皮肤的虫体。


正在营业的蜱虫


另外,皮肤局部有时候会有短期的发红、肿胀或不适感,这些通常不算是大问题[4]


稳妥起见,最好也要检查一下随身携带的衣服和宠物,看有没有蜱虫的身影[5]

蜱虫叮咬有什么危害?

大多时候,蜱虫叮咬后都不会有特别的危害,尤其是及时发现并正确移除时。


人们普遍比较担心的危害是蜱虫叮咬期间借机传播了别的病原微生物,可能会引起莱姆病、落基山斑疹热、兔热病、埃立克体病等,尤其出名的是莱姆病[1]


莱姆病的早期表现一般是叮咬3天~4周后,在叮咬部位出现圆形的红斑,中心可能比较暗,边缘会逐渐扩散[4,5]。另外,感染后还可能有类似流感的症状,例如发烧、打寒战、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全身没力[5]


图5. 莱姆病的皮肤表现[5]


如果蜱虫在身体附着时间少于24小时,理论上来说患莱姆病的风险是很低的[3]。如果超过36甚至48小时,风险会相对大一些[4,6]


如果遇到蜱虫叮咬后出现下列情况,稳妥起见,可以及时就医评估[4]


  • 自己无法有效去除蜱虫;

  • 皮疹不断变大,像莱姆病的那种红斑;

  • 有上述类似流感的症状;

  • 叮咬部位疑似有感染,例如持续疼痛、渗水、化脓。


如果可能,最好是带上蜱虫或蜱虫的照片去看医生。医生会对实际症状、叮咬情况、抽血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如果真有别的感染,通常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就能治愈[3]

如何正确地去除蜱虫?

不少人可能听过去除蜱虫的各种方法,网上也能搜到一大堆。诸如烟头烫、针挑、打麻药、敷麻药、灌酒等,其实都不靠谱。


其实,国际上早就有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去除蜱虫,操作也简单。步骤大致有这样几点[3]


  • 首先是尽快清除蜱虫,这样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 使用小镊子(或类似的物品)尽可能靠近皮肤一端;

  • 以稳定而均匀的力量向上拉动(类似于拔的动作),注意不要扭转或猛拉蜱虫;

  • 去除蜱虫后,用酒精或肥皂水擦洗叮咬部位和手部,起到基本清洁消毒作用;

  • 将蜱虫冲入厕所,毁尸灭迹;如果要带给医生看,可以用酒精泡着,或放在密封性容器中。


图6. 科学去除蜱虫[3]

怎样预防蜱虫叮咬?

很显然,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下面是一些靠谱的预防小技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选择[1,2,5]


  • 在树林、灌木丛或草地上行走时,尽量穿长袖和长裤,甚至可以把裤子塞进袜子里;

  • 优先选择浅色衣物,这样更容易发现蜱虫;

  • 户外行走时,尽量走在小径的中间,减少和植物的直接接触;

  • 户外活动时皮肤使用20%或以上的避蚊胺溶液,衣物和装备可以使用含0.5%氯菊酯的产品,这些有助于驱除蜱虫,减少蜱虫上身;

  • 户外活动期间和活动后,注意检查皮肤、衣物、装备和宠物;

  • 户外活动结束后的2小时内洗个澡,有助于去除身上可能有的蜱虫;

  • 衣服使用后用热水清洗,有助于去除隐藏的蜱虫。


由此可见,蜱虫叮咬大多时候并不严重,不用太担心。不过,考虑到它确实有传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大家日常亲近大自然的时候,最好还是做好防护,减少这种风险。若不幸遇上蜱虫叮咬,大家切记要科学应对,注意观察,必要时就医评估。(医学校对倪春雅医生 排版彭兰岚)

参考资料

[1] kimberly holland, corey whelan. tick bites: identification, symptoms, and treatment options.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tick-bites. mar 30, 2022.

[2] hansa d. bhargava. tick bites. 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is-that-a-tick-bite. jun 26, 2020.

[3] cdc. tick bite: what to do. https://www.cdc.gov/ticks/pdfs/fs_tickbite-508.pdf

[4] mayo clinic staff. tick bites: first aid. https://www.mayoclinic.org/first-aid/first-aid-tick-bites/basics/art-20056671. dec 10, 2021.

[5] nhs. lyme disease. https://www.nhs.uk/conditions/lyme-disease/. jul 05, 2021.

[6] linden hu. patient education: what to do after a tick bite to prevent lyme disease (beyond the basic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what-to-do-after-a-tick-bite-to-prevent-lyme-disease-beyond-the-basics/. uptodate. mar 2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