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力量丨习惯把工作做在前面的“执行法官”

康晓明,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是迎泽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名员额法官。

他是一个“项目管理人”

2021年,康晓明成为了一名执行法官。他有一套自己的办案方法,案子来了,他会先过一遍卷,了解清楚案情。“我会把案子当做‘项目’来进行管理和调配,只要是我的案子,每一件我都清楚地知道案件具体情况、执行进展到了哪一步。”

康晓明和同事一起了解案件情况

得益于太原市院执行工作“29221”查人找物法,执行法官会在前期快速、明确地做好财产查询工作,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而康晓明会在此基础上再对案件进行细分,做好分类处置。
有财产的,康晓明会直接安排助理联系沟通,推进执行进度;没有财产的,按照市院“两报告”制度,要求被执行人每三个月向法院报告财产;对于终本案件,安排书记员每月进行回访,询问线索,如果有最新的财产信息,立即派法警核实线索。
康晓明习惯把工作做在前面,案子来了就办,主动推进调查,及时跟踪反馈。
“我们的执行团队是出了名的执行快、力度大,但是也会有一些困扰,康法官的第一个信访案件就是这样,因为案子上午才立案,康法官下午就去执行了,被执行人举报他,非说他是受贿了才办得这么快!”助理小张在一旁哭笑不得地说。

do(执行)-

check(检查)-action(处理)

刚开始办理执行案件的那半年,康晓明就办理了700件执行案件,签发了40余份拘留决定书,甚至过年期间还把一个“老赖”送进了看守所。

康晓明指导同事办理案件

“刚开始干执行时,我发现我们团队的沟通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常常出现申请人、被执行人‘找不到’执行法官的情况,这就很容易造成案件信息、线索反馈沟通不及时。”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康晓明自费安装了具备来电管理、语音录音功能的“电话盒子”。每天早上,他来到办公室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给当事人回电话。他说,“我要让当事人能找到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消除执行中因信息沟通不畅而产生的不满和对抗情绪。”

“咱是来解决社会矛盾的”

有耐心、勤接待也是康晓明的一大特点。
关于接待当事人,他研究出了自己的“集约处理模式”。“比如银行这种大企业的案件,一个代理人可能代理了几十个执行案件,他对于案件都很了解,我会提前和他沟通,有可能一个上午就把几十个案件都聊明白了;小案件有代理人的也比较容易沟通,律师更会把握法律争议焦点,一下午也可以安排几个一起接待;但是,如果没有代理人,就得留足时间,可能一个几千块的小案子,当事人能给你讲一下午。”
在温和、耐心的接待工作中,康晓明对执行方法有了独特的心得体会,“不是所有的案子单靠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就能办结,归根结底,咱是来解决社会矛盾的。” 
有一次,一个案子的被执行人愿意履行,但没有钱,手里只有一批出不了手的物料,无法变现。了解情况后,康晓明联系了几家公司,帮助被执行人把财产进行了处置,申请执行人也顺利拿到了执行款。

康晓明现场与案件当事人沟通

康晓明还发现,有些小标的的案子,不是被执行人不愿意还钱,而是还不上。而且,越是强制执行措施用得足,当事人越是还不上。被执行人告诉他,“康法官,我是还年轻,能干体力活,您可能感觉这几万元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您不知道,限消、失信措施一上,不论是送外卖、送快递,甚至当保洁,我都干不了,人家公司都不会用我。”
了解情况后,康晓明开始有区分地“变通”自己的执行方法。不同于对待“老赖”,针对愿意主动履行但确因一些特殊情况陷入困境的被执行人,取消失信等强制措施,改为每月分期履行。就这样,康晓明处理掉了十几个终本案件。

“呦!康法官,一个人就敢来?!”

康晓明也是友谊大厦腾房案的执行法官。2022年“三晋执行利剑”集中攻坚行动中,迎泽区人民法院雷霆而动,出动90名干警,历经9个小时执结了这起18年的陈案,涉案的五层附属楼和锅炉房成功腾退并交付申请人。
案子结了,康晓明的一颗心却没有完全放下来。因为常年的纠纷,院内除了涉案房屋,还有不少违章建筑。“告诉你们啊,判决里可没有我们这些房子,你们敢动一下,我们就和你们拼命!”大家情绪很激动,几次勘查现场,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房子腾出来了,但是违章建筑还在,院子里的医疗垃圾、天然气管道、违搭电线到处都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申请人对涉案房屋进行后续的利用处置。
第二天,康晓明没有带法警和团队,一个人又去了执行现场。“呦!康法官,你一个人就敢来?”康晓明微笑着说:“我没什么可害怕的呀,我其实也是来帮大家解决问题的。”
康晓明一个人前往,让违章建筑占用人卸下了防备,愿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
那段时间,康晓明每天都跑去做工作。终于,在和银行、占用人等多方多次协调下,占用人同意对违章建筑及屋内物品进行折现处置。
两周后的礼拜天晚上,康晓明看着拆迁队入了场。一直等到那些医疗垃圾、废弃电线和杂物都被处置完,他才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对他来说,这件18年的陈案总算真正办完了。

“我最大的优点就是道歉道得快”

“我觉得年轻人多承担点没什么。”康晓明常常觉得自己像个战士一样,“该冲冲,这没啥。”
工作中,他往前“冲”得多;家庭里,他自然“冲”得少。他和爱人都很忙,爱人是学校的老师,两个人都习惯了早出晚归,孩子一直是老父亲在接送。
爱人怀二胎以后,康晓明工作依旧很忙,照顾不到家里,妻子不免有些抱怨,于是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活儿是干不完的,但是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往前做,却能解决很多问题。”
康晓明根据家庭需求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每天早上7点半就到单位开始工作,中午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尽量控制自己的加班时间,争取晚上7点半能回到家,辅导孩子做作业,减少家庭矛盾。
“我老婆还挺开心的,”康晓明笑着说,“她说我最大的优点就是道歉道得快。”
康晓明,一个习惯把工作做在前面的“案子”项目管理人,一个道歉快、办案子更快的执行法官。


通讯员:薛思洋
校   对:兰   杰  李晓翠  
审   核:元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