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学生活和中学之间存在差距。但进入高校后,学生们虽然在课堂上依然要认真听讲,但课下却增加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寝室里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十分值得珍惜。总之,大学四年非常宝贵。
此外,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还会有两个明显的感受。一方面,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管,大家需要完全学会独立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不同教学阶段的上课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像清华这类顶级学府。
那么清华的授课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从学生分享的一则课堂随拍就能窥探一二。
视频的内容是一位清华老师,全程采用流利的英语在给学生讲课,但面对着如此“高大上”的授课方式,网友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台下明明都是中国学生,为何还要用英文授课呢?”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知名高校,能够考进去的也都是各省的顶尖人才,这些学生的能力远超同龄人,所以学校对他们有一些高标准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坐着听课的明明是中国人,上面讲课的也是中国的老师,但是整堂课下来却依旧采取了全英语教学。这就令不少不明真相的“局外人”感到不解:既然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用英语呢?
尤其是当网友们得知清华有700门课程都是英语授课的时候,大家变得更加不淡定了。甚至有人吐槽道:这样做不是崇洋媚外吗?
事实上,清华大学英语授课与崇洋媚外根本不沾边,也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得到大众的关注。
首先,清华大学并没有用英文上古汉语这类的专业课,另外700门课对于清华来说占比并不高,因为截至2021年上半年,清华全校的课程数量约在4900门左右,所以按比例来说,在清华绝大多数的课程还是中文授课,并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夸张。
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清华的700多门课程要采取英语授课呢?
▶部分教材只能采取国外教材
清华大学是学术界公认的顶级学府,它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接轨,所以在某些课程上实现全英文授课也十分有必要。
对于高校来说,一些课程由于没有国内相关教材,所以只能采取国外的教材,而且不只是某个专业,比如精算、医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英文版教材也是很普遍的情况。
而且,除了清华北大这类985院校,普通本科也会如此。这样对比之后,大家就能够理解清华课堂全程使用英语授课的事情了。
▶“本土化”版本在翻译途中容易出现歧义或偏差
众所周知,语言与语言之间是有“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诸多专业名词的学科,如果盲目采取本土化翻译后的资料,那么在传递知识时就很容易存在问题。
毕竟国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歧义或者偏差,而这些细小的差别,也会给同学们日后的学习带来一系列影响。
当然也会有人说,翻译都是专业的,又怎么会出现专业性的问题呢?要知道术业有专攻,专业性质的翻译并非所有译者都能掌握,所以学习英文原版教材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数据、讲座论文素材仍旧是以英文为主
英语目前是国际通用语言,所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数据和论文讲座都是以英文为主。像清华大学这类顶级学府,与国际接触非常密切,所以学生要能够全英文交流,而在课堂上全程英语授课没有任何坏处。
虽说课堂上全英文授课很有必要,但在部分网友眼里,如此做法也会给来一些弊端,尤其是对于一些英语成绩拉胯的同学来说,上课的难度不是一般地大。毕竟专业课内容听不懂,同学们也会很痛苦。
对此,笔者想说大家可能有点杞人忧天了。要知道,能够考上985高校的学生,基本都不存在偏科情况,当然也就不会被英语“绊倒”。
而现在大家对英语授课比较反感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英语本身比较有偏见。但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在清华英语授课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哪怕清华校园内真的有英语“苦手”,也不会因为某一门课程采取英文教学而成为学业上的障碍。
从大局来看,清华作为世界一流高校,全英文授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提高学生们的水平,也对提高知名度有好处。
另外,希望大家明白英语只是一个“工具”,对待它不必过分重视但是也不要完全摒弃,理性看待比较好。
因此教育部发声,加强物理化和历史爱国主义考试占比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越来越多的地方高考开始推行“3+1+2模式”,数理化学科将会越来越重要。如现在很多比较好的大学专业,大多数需要数理化的知识。而且从小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可以拉开和同龄人的差距。
现在,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候,要想赢得未来国际上的竞争,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发展基础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只有顶级科技人才,才能担负起从源头上赶超国外科技的重任,并且逐步取得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