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已经二十岁了。这些年来,我在这里有过太多演出的回忆。我先后同班贝格交响乐团、巴塞尔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等有过合作,演奏了包括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巴托克等人在内的多部小提琴协奏曲。此外,我还多次在东艺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以及和朋友们的音乐会,比如与吉他演奏家杨雪霏等众多独奏家共同的演绎。
东艺是一个功能非常全面的综合剧场,除了我们最常演奏的2000人大厅以外,他们的小厅音响效果也非常迷人,印象最深的是曾在十多年前和来自上海的钢琴家宋思衡一起在其中录制了我的第二张专辑《非常小提琴》,声效是如此融洽和圆润,比欧洲和日本的许多音乐厅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界上许多音乐厅在建造完成之后,后期会继续逐步地进行音效方面的调整,人们称之为“养”,把音场越“养”越成熟。东艺在这方面也做到了极致,数十年如一日不断邀请国际顶流乐团以及独奏家来到上海,为观众带来不同凡响的音乐盛宴。这一点非常不容易,邀请大团来中国的开支(旅费住宿)往往远高于其在欧洲境内的巡演,加之报批以及各种沟通成本,使得每一次的外团到访显得非常不容易,非常可贵。另外,在培养观众观演习惯这一点上东艺也下足了功夫,这在国外相对较少见。我个人还很欣赏东艺的“品相”。东艺的整个设计美学和国外大部分的音乐厅相比更具现代感,算是很有年轻感的剧院了。
一台演出成功与否有许多要素。舞台上的呈现和艺术家的自身表现自然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但台前幕后的组织协调搭建工作,以及临场突发状况的应对,现场观众的感受、反应、反馈,都是决定演出质量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看到许许多多剧院人为之辛劳的付出。
总体而言,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近些年虽然城市本身有了老龄化趋势,但在音乐厅的看台上却并没有像欧洲那样——一片白发苍苍。上海的年轻人对各种文化形式包括古典音乐的好奇和追求,让我们从业者感到开心。但同样,追求更高的性价比以及对于演出本身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也同样使更多人有了发表观点和看法的平台。观众口味标准的多样化使我们不得不迅速适应,并且不断摸索更符合当今时代节奏的内容。东艺的20年是精彩的20年,而未来,相信他们也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经典。(题图摄影:郭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