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5万元的机票,误点退票竟被扣掉1.4万元,手续费高达90%多——这是近日发生在山西高先生身上的一场荒诞的扣费纠纷,这场纠纷的背后暴露了机票退改领域背后的平台霸权“规则”,在霸王条款面前,规则被沦为牟利工具,消费者则被沦为砧板鱼肉。
据高先生称,自己于2月27日在某旅行平台购买了8月3—11日北京往返东京的家庭机票,之后因情况变化,准备改签机票,结果误操作成“退票”,提前四个多月退票,手续费竟然高达90%多,退票费本质是违约补偿,但是这种高到离谱的扣费标准已突破合理边界,这种行为和“抢钱”又有何区别?
图为退款明细账单
更讽刺的是,平台与航空公司面对此事,双方开始“踢皮球”:客服声称“按规则扣费”,航空公司却表示未收到订票和退票信息,意味着这张机票可能根本未出票,而所谓的“手续费”可能根本没有成本依据,可谓是“空手套白狼”,而这种权责割裂的操作模式,更是让消费者陷入了维权迷局。
高先生的遭遇绝非个案,“秒退机票被扣9成费用”“航班取消仍收取手续费”……诸多消费者成为了机票退改乱收费的受害者。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法律与监管的双重缺位,我国现行法律对机票退改费的规定存在模糊地带,这就让平台钻了空子,得以堂而皇之地收取“天价手续费”,尽管一些平台设置了退费规则,但是这种所谓的“规则”,于消费者而言并不公平。加之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平台违法成本低廉,自然有恃无恐。
终结这场“抢钱游戏”,当务之急是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退改费上限,建立阶梯收费标准,以法律利剑斩断平台“黑手”;还要建立“透明化 + 强监管”的机制,即监管部门应要求平台公示真实的退改规则和费用流向,并对不合理收费进行常态化整治;于消费者而言,若遇到此类事件,应通过投诉、诉讼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吸血式退费”付出法律代价。
机票不是“一锤子买卖”,莫让退票费成了“吸血鬼”,莫让规则沦为垄断者收割利益的工具,唯有让规则回归公平,让监管长出牙齿,才能让“天价退票费”彻底消失,让每一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尊重和保护。
对于机票退改签“天价手续费”,你有何看法?
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