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症状较无特异性 未吸烟而有高危险因子者仍须注意

▲成大医院病理部朱彰尧医师表示,肺腺癌症状比较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略而延误了就医的时机,造成肺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肺癌的发生与“吸烟”行为关系密切,近年来戒烟的宣导,已经有效降低与吸烟较相关的小细胞肺癌和鳞状上皮癌的比例,但与未吸烟者较相关的“腺癌”的比例却增加,且肺腺癌症状比较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略而延误了就医的时机。

成大医院病理部朱彰尧医师表示,肺癌高居全世界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主要原因是许多肺癌患者被诊断时已经是第3或第4期,错失了早期治疗的黄金时期,治疗成效有限。

肺癌的发生与“吸烟”行为关系密切,根据统计,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是未吸烟者的10倍,重度烟瘾者更是高达60倍,另外,二手烟也会造成2倍的罹癌风险。所幸,在戒烟宣导下,已经有效降低与吸烟较相关的小细胞肺癌和鳞状上皮癌的比例。

但是肺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原因在于与未吸烟者较相关的肺腺癌,症状比较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略而延误就医时机。朱彰尧医师指出,未吸烟者应特别注意是否有相关的高危险因子,包括:1、有肺癌家族病史者,2、曾经罹患肺结核或是肺部慢性发炎疾病者,3、长期暴露重金属、石绵、放射线环境下者,须特别注意如有长期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呼吸急促,或是有不明原因的厌食、体重减轻、虚弱易疲倦等肺癌的相关症状,都应该尽速就医,以达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成效。

对于肺癌的治疗,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小细胞肺癌主要是化学治疗和放射线治疗为主;而非小细胞肺癌根据病理型态,可以再细分为腺癌、鳞状上皮癌、大细胞癌,以及其他少见的类型。

朱彰尧医师举1位50多岁男性个案说明表示,该个案5年前因肺癌开刀,术后虽辅以化学治疗,但是仍然复发恶化并有远处转移,病理检验发现ROS1免疫染色阳性,并经成大医院病理部分子诊断组以萤光原位杂交技术证实有ROS1基因转位,目前服用标靶药物治疗中。

朱彰尧医师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手术治疗,晚期则除了传统的化学治疗外,可以透过病理检验替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如检测是否有特定基因位点的突变或转位,而有相对应的标靶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