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谩骂定论、舆论审判的时代,我无比怀念当年理性讨论的声音

01

还记得鲍毓明李星星事件吗?

最初受理案件的烟台警方,做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可这样恪尽职守换来的是什么?

是烟台警方微博评论区被网友骂上天。

是获评当地“最美警察”的刑警队副队长张高照片,被丑化P图,全网疯传,万人唾弃。

在亲人、同学、朋友面前颜面扫地,连家人走到外面都被人指指点点。

真正经历了一回“社会性死亡”

事实上,自打鲍李事件被《南风窗》曝光以来,稍微有点法律常识、证据意识的人,都能发现其中问题:

没有做深入调查,向警方求证,全程依据李星星口述记录。

当时,还有一家叫财新的媒体,站在鲍毓明的视角上,做了一篇报道,结果可想而知:

官方道歉删帖,撤销新闻 ,记者迫于压力辞职,简直被喷到生活不能自理。

回过头看,财新的报道反而更接近真相本身。

这也印证了当下公共讨论空间现状:

微博断案,死刑起步;

舆论审判,弱者有理;

只有定论,没有讨论。

但凡有人提出一点异议,谩骂侮辱就如雨点一般砸过来。

舆论陷入绝境,理性三缄其口,情绪充斥网络。

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愿意好好说话了?

一个成熟社会的包容在哪里?

与之相伴的,是本应承担引导公众价值观的谈话类节目日渐式微,最后消失于历史的记忆中。

02

1996年,央视《实话实说》开播。

还是新人的小崔走路略带痞态,一口油腔,随着观众“这孙子是谁?”的疑问,就此走入人们视线。

这个节目在当时有多火?

每周日所有收看电视的观众当中,《实话实说》的观众比例一度达到过62%。

与现在做个对比,《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很火吧?

但收视率也就在1%-2%之间。

制片人陈虻在谈及节目诞生初衷时说:

选择主持人访谈这一节目形式,最根本的冲动就是要实现尊重人的主张,而尊重人的基本标志就是让人说话。

为了最大程度呈现真实,每期开拍前,节目组从不排练,没有台词。

那么“玩真的”的《实话实说》,都聊过哪些话题?

有伦理道德、医患关系、子女教育、女性权益、下岗工人、北京房价等许多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

也有主动出击,揭露社会中的“假恶丑”现象,比如批判假球黑哨的《回首马赛假球事件》,讨论维护版权的《盗版怎么反》。

有一期聊赌博,民警、赌徒共坐一堂。

民警谈如何侦查布控,赌徒谈如何逃避抓捕。

人间百态,好不热闹。

这才叫实话实说。

节目开播第一期,就请来了“打假英雄”王海,针对王海碰瓷式的打假手法,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

王海,中国“职业打假第一人”,从1995年开始在北京各大商场购假索赔,

截至1996年3月累计购假金额近11万元,获得加倍赔偿5万余元

有人认为,王海打假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没有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王海则针锋相对。

观众:去商店索赔到底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还是为社会做了什么?

王海:最起码大家对“消法”都有了一定的认知。

观众:但是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呢?你只是扰乱了社会秩序,我觉得。

王海:没有,没有。到底是卖假扰乱社会秩序,还是打假扰乱社会秩序?就像做贼扰乱社会秩序还是抓贼扰乱社会秩序一样。

第一期节目现场

也有嘉宾律师认为王海的行为并没有遵循法律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因此算不上打假,更遑论“打假英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纲反驳的一席话,观点超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硬怼“道德帝”:

我觉得高律师说的要做到大公无私、诚实信用、公正等,是对你们法庭、法官、执法部门的要求。

现在消费者面对的是不讲实话的假冒伪劣商品,你为什么要求消费者每个人都是圣人?

现场嘉宾观众各抒己见,金句频出。

整个讨论过程火星四溅,却也没有下非黑即白的定论,而是将独立思考的权利和空间留给电视前的观众。

《实话实说》播出一年后,因为话题争议性进行调整,转为个人故事分享形式,自此开始走下坡路。

带着枷锁跳舞,终究难以持续。

2002年,崔永元离开。

2009年,《实话实说》停播。

03

《实话实说》热播期间,湖南台一档节目,一直视他为竞争对手,这便是《有话好说》。

节目创办人叫马东,提起他,人们更多想起的是《乐队的夏天》《奇葩说》这类综艺节目。

殊不知,刚刚大学毕业那会儿,一腔热血的马东,着手做起了社会话题讨论节目《有话好说》。

《有话好说》节目组

这档充满热血与新闻理念的节目,也曾制造出诸多引起轰动的题材。

据马东的同事回忆,他们甚至把节目做到了皇城根下,完全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地方台。

而现在常常自嘲“人怂志短”的马东,当年也可以为了节目内容,和领导争得面红耳赤。

最终,《有话好说》因为触碰了同性恋题材,而被紧急叫停。

这一停,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个所有同事都无法忘记的场景:

现在这样一个插科打诨、精通世故的马东,在听到节目停了以后,当着所有人的面,失声痛哭。

多年后的今天,马东仍能清楚的回忆起,这档周播的节目,他做了一年半,一共83期。

04

《新周刊》曾将《有话好说》《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评为“谈话节目的三驾马车”。

与前两者相比,《锵锵三人行》行是三档节目中最不温不火的,却也是最长寿的。

节目名字源自于《左传》典故: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主持人窦文涛,带着一种北方人特有的贫,加上两个嘉宾,一共仨人,可以聊上20多分钟。

就像在茶馆里听人讲话,也像是一群老友,深夜里围炉夜谈。

19年的时间中,共播出5000多期,堪称电视节目长寿明星。

也培养出一批老观众,一旦发生什么新鲜事,就想听听《锵锵》怎么说。

节目所邀请的嘉宾,横跨360行,从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到成龙、周星驰各路演艺明星。

再到北京“老流氓”王朔,甚至是在日本混歌舞伎町街的李小牧,按摩房老板唐小燕。

三教九流,既有明星高大上的生活,也毫不避讳的展示社会阴暗面。

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郭敬明那期。

原本郭敬明是去《锵锵》宣传电影,却无可避免被问到到抄袭事件。

窦文涛问:这个书里涉嫌抄袭(《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判决抄袭《圈里圈外》)这个事,你自己怎么想?

郭敬明顾左右而言他,直打太极。

郭:过去的事不要提了。。。至少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可恶的是那些明明爱慕名利的人表面却不承认。

窦文涛抓到漏洞:就你不承认当年法院的这个判决事实?

郭敬明慌了:我觉得,你能不能要聊太多......太久了...... 窦老师。

作为公众眼里的知识分子阶层,《锵锵》同样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正如窦文涛袒露,他愿意和社会底层人打交道。

有一期邀请了纪录片《算命》的主人公唐小雁。

十七岁被人强奸,被人用土枪堵在门口,当过“老鸨”,开过窑矿厂,现在成了制片人。

典型的反面人物,窦文涛却这样说:

我们的观众通常认为上电视的,

都是我们要宣传的人,都是我们要表扬的人,

我现在觉得,我们现在的传媒不一定是这样,

也许您在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反面教材,

但也可以去了解。

《新周刊》曾对《锵锵》作出评价:

不反智、不反信息量、不反世界观,不反动。所以它只会是世俗的智慧,是通透的结果.

开播19年来,《锵锵》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却自有其生命力。

它已不再是一档单纯的节目,更像是一块情感的自留地。

正如一位知乎网友对它的评价:

你可以想象,一个市井小民,一个屌丝学生,整整四年,也就靠着锵锵,也可以说是窦文涛,渐渐的拥有了一些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也是《锵锵三人行》的魅力。

可惜,再通透的节目,最终也难逃舆论的屠戮。

05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写:

极度夸张的语言是极度虚伪的社会的反应,而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

你看啊,正是言语暴力和极端观点的存在,任何热点事件,最后只剩下一种声音。

讨论被杀死,留下的只有定论。

这才给李星星之流提供了作妖作秀的舞台。

他们知道,只要有自媒体拥趸,只要有平台保护,编故事也能够成为新闻,假的也能说成真的。

有人曾评论说:曾经那些有料的节目都停了,非得让下一代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歌舞升平,满眼小鲜肉、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吗?

一语成谶。

我怀念当年谈话节目尺度的不受限,通达、透彻与多方视角。

更怀念他们可以“论”而不是“吵”。

如果这类谈话节目能存活至今,我真希望好好听他们聊一聊:

陈春秀高考顶替事件,背后还有多少黑幕?

从李星星鲍毓明案中,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自杀事件

高校导师高度集权背后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事?

B站UP主罗翔说过一句话,深感认同: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这给了我们警示:

不要用自己狭隘的认知去揣摩别人的言行。

不要用言语暴力和极端观点,去抹杀别人开口的权利。

不要用谩骂定论、舆论审判,掩埋了对真相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