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po
未检题材司法剧《无尽的尽头》尚未收官,豆瓣评分已经从开分8.1涨到了8.2分,成为2025年至今国产剧豆瓣分第二名。
看似严肃的司法题材现实剧在市场中以黑马之姿跑出,确实颇有意外,但在口碑不断发酵的走势下,“慕名”而来的观众应该不难理解,这部剧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正是它打破现实题材的刻板叙事,以生动激发了观众的共情。
而同样生动的,还有高伟光饰演的白恩宇。
未成年犯管教所狱警白恩宇在第一集压轴登场时,以身高与浓颜为镜头前的观众带来了不小的压迫感,没想到第二集画风一转,窝在巴士与三蹦子里辗转上班的样子,与一般打工人无异。弹幕里没少充斥着“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东华帝君?”“帝君下凡了”等话术。既是对他曾经出演爆款剧中高光角色“东华帝君”的认可,也是通过白恩宇一角看见高伟光的不同面。
白恩宇工作之外碎嘴、逗趣、接地气,从狱警“转业”检察官,偶尔冲动、时常正义,是现实题材剧中典型的“不完美”成长型角色。
出道十余年的高伟光也好像通过白恩宇完成了在观众心中的另一种成长,通过每一个新角色打磨出表演的新层次,也拓宽演员的新戏路,并且在快产快抛时代用自己的节奏留住观众更多的信任。
从“神性”到“人味”,高伟光演“活”角色的方式
白恩宇是个很容易被喜欢上的角色。
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讲法理、时时刻刻代表权威的“主旋律男主”,恰恰相反,他代表正义却不失真性情,是同事眼中的“嘴炮搭档”、孩子堆里的“孩子王”,也是妻子面前毫不掩饰软肋的“准爸爸”。
不管是自带东北腔的吐槽方式,还是“三个右转”“我飙车呢,大姐”这般与搭档林之桃的日常互怼,白恩宇似乎是个开口说话就自带笑点的男人。但正因如此,才会与他面对原则与法律问题时的坚定形成“最萌反差”。
他一边顶着191cm的身高和“帝君级”的外貌在三蹦子里通勤,一边在检察院门口硬凹自拍角度、用拙劣的“直男审美”向老婆报到;他会在同事劝他收敛时怼回去一句“谁没在省级单位干过”,也会在追问少年嫌疑人时一边敲桌子一边真诚劝导;他会在情绪里被激得满脸通红,也会在离开少管所那一幕眼眶泛红。
这些反差不仅让白恩宇更有“活人气儿”,也为观众提供了鲜活乐观的情绪价值。所谓看剧的共鸣,便是来源于此。
而高伟光对白恩宇的诠释,也不是用那种“出场即炸裂”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或者用激烈反转来制造戏剧张力。但你会在看了几集之后,慢慢发现这个人越来越“可信”。他的每一个表情、动作、说话细节,都像极了你生活中真的见过的那个认真又嘴碎的同事。他不一定每场戏都抢眼,却总能让你清晰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
这种“可信”,是靠演员在角色里一点点“活”出来的。
这种细水长流的表演方式,其实也明确了高伟光这几年在选择角色与表演时思路的变化:他不再试图靠几个“立人设”的段落去打动观众,而是愿意用角色的呼吸节奏、喜怒哀乐,让人慢慢了解“他”是谁。
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枕上书》中的东华帝君开始,高伟光就有很强的“视觉存在感”,高冷、克制、神性,角色设定带着明显的审美滤镜。但这种“第一眼立住”的角色,也容易被审美所定义,甚至裹挟。他不是没尝试过打破,比如《怒晴湘西》中的鹧鸪哨,已经开始让角色的身段更粗粝、表情更真实。但真正让他走到今天的,是一系列角色逐渐“生活化”“去滤镜化”的积累。
白恩宇是这条路径中非常关键的一站。他让观众很清晰地意识到,高伟光的“可看性”不止来自长相或者人设,而是来自一种“和角色一起生活”的表演方式。
与其说他是完成了从“神”到“人”下凡般的跨越,不如说他是从“被凝视的演员”变成了“开始控制角色的人”。没有用力“撕标签”,而是不断地扩充角色的表达方式。
当一个演员开始摆脱“角色标签”和“剧种标签”后,他真正演的就不再是类型,而是角色本身。
不靠“快爆”,“千层”演技走得更远
高伟光不太会重复自己。
他没有因为走红于东华帝君,就继续保持着高冷疏离的“神仙”角色,也没有陷在“糙汉”鹧鸪哨里,走着“安全可复制”的路。与其贪恋某个演戏的舒适区,不如像他自己在采访里说的那样,“演戏演得舒服了,都是舒适区。”所以任何角色都能成为他的舒适区。
白恩宇当然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角色。他在生活段落里松弛接地气,在案件推进中又坚守原则。无论是白恩宇在工作与生活的两面显得出的反差,还是高伟光在角色内外显出的反差,对观众都是可爱而又安心的存在,这种通过演技给到观众的安心感是高伟光一个一个角色的表达逐步积累出来的。
在《怒晴湘西》里,鹧鸪哨本是“打戏担当”的典型角色,但高伟光选择在一场幻觉戏里,把人物的情绪彻底打开。当他看到死去的师弟师妹一一浮现又消散,整个人没有移动半步,肩膀却在轻轻发抖,眼圈一层一层泛红。并非单纯的“哭戏”,而是用情绪把自己撑满之后,才让它一点点泄出来的真切,十分共鸣。
到了《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欧阳锋,他则转向了“极度复杂性”表演的实验。既是偏执“武痴”,又是慈爱的长辈,一边和洪七公斗嘴,一边在走向失控的边缘。这个角色不靠任何脸谱立住,而是靠持续性的状态切换,以及对角色情绪断点的精准把控,撑出了一种疯癫混乱却张力十足的“多面性”。
在央视一套的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中,他更是将“诗仙”李白的谪仙气质具象化,仙气、侠气、书卷气并存,从年轻狂傲到一腔壮志的中年,最终功名未酬的落魄老年。当他最终青丝变白发说出“其实我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因为我是商人的儿子”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但眼神之中掩不住长年压抑后的悲凉,难掩哭戏高光,直戳人心。
这些角色都构成了他完整的“表演版图”。没有重复套路、没有固定技法,他为每个人物都摸索出了新的反应方式和表演节奏。
高伟光自认在表演上不是天赋型选手,他更笃信十多年的训练与积累。从模特起步后,选择在25岁重新参加高考并进入中戏系统学习表演。那时的他,已经不是起跑线上的年轻人,但他愿意用系统性的专业训练来弥补。
在剧集审美不断追求即时反馈和短周期刺激的当下,高伟光所坚持的表演路径看起来没有那么锋利,却构建出一种更稳固的长期信任。他不是把角色“演出来”,而是把自己藏进角色里,然后一点点把角色留在观众心里。
现在很多剧都讲求快节奏、强刺激,但高伟光的演员之路不算着急,他更像是在慢慢铺开诸多角色,再把他们一个个种进观众心里,愈发扎实,难以忘怀。
稳定下来的高伟光,为演员市场成功“补位”
从古偶中的“神”,到现实剧中的“人”,再到武侠与诗史人物的来回切换,高伟光这几年的角色选择,一直没有被哪一类题材绑定。相较于频繁切换风格、追求爆款突破的演员节奏,他的路径反而像是“稳下来之后,越走越开”。
在“剧抛脸”频出的市场中,他的角色类型跨度不断扩张,反而建立起了越来越清晰的“表演稳定性”认知:只要他出现在一部剧里,观众就会有一种“这个人物不会悬空”的信任感。
平台方与制片人也正在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样的“长尾型演员”,他不炒作、不强控人设,却能稳定交付品质角色。在项目选择越来越谨慎、类型开发越发细分的当下,这种表演层级清晰、可塑性强、又不抢戏的人,恰好填补了市场对“成熟度男演员”的真实缺口。
从观众接受度来看,他具备大众面孔熟悉度,同时又保有角色弹性;从合作结构来看,无论是影视市场近年来对现实题材的持续投入,还是主流平台在头部大剧与跨题材项目上的班底配置逻辑,像高伟光这样既能“撑主”,又不固守主角“存在感”的演员,反而成了当下最灵活的一类资源。
可以说,《无尽的尽头》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他,但只是这条角色路径上自然的延续。他没有靠一部戏突然转型,而是用每一个角色持续积累了一种让人信任的演戏方式,不争不抢,不硬不浮,但戏底稳、人物准。
当行业逐步从流量指标回归到内容评价体系时,这样的演员会更被看见,也会更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