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正值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短剧行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从“重生逆袭”到“穿越复仇”,这类题材的微短剧凭借“爽感”收割流量,却也因内容同质化、消费欺诈、价值观扭曲等问题饱受诟病。广电总局近期连发《管理提示》,直指行业病灶,一场针对短剧乱象的治理风暴正在展开。
一、重生题材泛滥:当“爽感”沦为套路化生产短剧重生剧乱象:监管重拳下,行业如何破茧成蝶?
“重生”本是文学创作中的常见设定,但在短剧领域却演变为工业化流水线上的“财富密码”。数据显示,2024年头部短剧中,“重生”“穿越”等关键词占比超60%。剧情千篇一律:主角重生后开启“开挂人生”,打脸反派、逆袭上位,配合每30秒一次的反转,制造即时快感。这种模式虽能快速吸引用户,却导致内容严重同质化。例如,某平台同时上线《重生之商海狂枭》《重生1990:我靠股市称霸》等十余部同类作品,剧情高度雷同,仅更换背景设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重生剧为博眼球,将价值观扭曲为“金钱至上”“以暴制暴”。如《重返1990之首富人生》中,主角通过操控股市、打压对手实现暴富,被批宣扬“投机取巧”;《都市龙王归来》则渲染血腥暴力,传递“强者为尊”的丛林法则。这类内容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小学生模仿剧中“逆袭捷径”,轻视日常学习积累。
二、消费陷阱:老年人成“精准围猎”对象
短剧的付费模式暗藏玄机。平台通过“免费试看”吸引用户,却在第10集后设置付费门槛,且收费规则模糊。例如,某短剧小程序标注“1天1元”,实际解锁全集需充值299元,远超传统长剧价格。更隐蔽的是,自动续费选项被刻意缩小,关闭入口难以查找,导致用户“被动扣费”。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2025年短剧相关投诉超3800条,其中老年人占比超50%。一位61岁退休老人因未察觉“连看10集自动续费”条款,被扣款近400元;另有用户反映,同一部剧在不同平台差价高达百倍,存在价格欺诈嫌疑。
平台算法更是推波助澜。通过分析用户偏好,向老年人精准推送“婆媳大战”“豪门恩怨”等题材,利用情感缺失诱导沉迷。数据显示,超半数老年人日均观看短剧1-2小时,部分人月均消费超千元,加剧家庭矛盾。
三、治理升级:从“野蛮生长”到“价值回归”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已打出组合拳。2025年3月,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明确要求重生类短剧“不能百无禁忌”,必须回归现实逻辑。此前,《AI魔改》《片名审核》等专项治理已清理低俗内容超万部。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同步推动行业转型:
·内容精品化: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鼓励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正能量题材,如《敦煌守护者》通过重生设定展现文物保护,实现口碑流量双赢。
·平台责任强化:要求设立显著退费入口,禁止自动续费默认勾选,并对违规推送低俗内容的平台限流。
·行业自律机制:建立短剧诚信档案,公示侵权、抄袭等劣迹主体,倒逼创作规范。
未来展望:短剧如何讲好“新重生故事”?
短剧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重生题材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如何挖掘深度。例如,《重启人生:扶贫笔记》以重生为引,讲述主角带领山村脱贫的故事,兼顾戏剧性与现实意义;《AI穿越2050》则用科幻设定探讨科技伦理,打破“打脸逆袭”套路。正如专家所言:“短剧不应止于情绪宣泄,而应成为时代精神的镜像。”
315晚会或将短剧乱象推向高潮,但这亦是行业蜕变的契机。唯有监管、平台、创作者三方合力,才能让短剧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深耕”,真正实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