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流言如何让清白者“百口莫辩”?——《狩猎》的启示



在电影广袤无垠的叙事天地里,总有一些作品凭借细腻入微且震撼灵魂的笔触,精准地直击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核心地带。2013年,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精心打造的《狩猎》,无疑就是这样一部熠熠生辉的杰作。这部影片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提名,在豆瓣平台收获了高达9.1分的亮眼成绩,在IMDb上也获得了8.0分的不俗评价。

影片以卢卡斯被污蔑性侵这一事件为核心,深刻地展现了普通人在流言蜚语中自证清白的艰难处境,在当下网络时代各类流言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极具现实映照意义。

卢卡斯,一个在生活中历经离婚波折的男人,在托儿所寻得了久违的平静与温暖,深受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因早熟女孩卡拉的一句谎言突如其来。卡拉对卢卡斯示好遭拒后,编造出卢卡斯性侵她的弥天大谎。从这一刻起,卢卡斯原本安宁的世界瞬间崩塌。

在法治文化完善的理想社会中,理应秉持“疑罪从无”的基本原则,即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判决有罪,任何人都应被视作无罪。然而在影片里,小镇居民面对流言,全然丧失了理性与法治精神。仅仅凭借卡拉的片面之词,他们就匆忙将卢卡斯判定为罪人。卢卡斯的好友们,这些曾经与他亲密无间的伙伴,瞬间被愤怒蒙蔽双眼,不假思索地站到了他的对立面,甚至不惜对他施以暴力。他的前妻在流言的裹挟下,也对他投来怀疑的目光,曾经深厚的感情在流言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就连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仅凭道听途说,便对他肆意宣泄恶意,使他在小镇的街头举步维艰。

卡拉在真相大白后承认了自己的谎言,按理说卢卡斯应该重获清白,回归正常生活。但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虽然从法治层面还了他公正,可社会大众心中的恶意却如同顽固的荆棘,难以根除。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社会舆论环境中法治文化的淡薄。公众缺乏耐心等待司法程序给出公正结论,而是急于在流言的浪潮中表明立场,以集体审判的方式,将无辜者推向深渊。


反观当下网络时代,与影片中的场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网络打破了信息传播的障碍,却也为流言的滋生和迅速传播提供了温床。一旦有人被流言击中,想要自证清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网络上的看客们如同影片中的小镇居民,常常在不明真相时便跟风评论、转发,仅凭只言片语就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当事人面对铺天盖地的恶意,即便手握证据,想要逐一反驳、澄清,也会因信息的海量和传播的迅速而力不从心。而且,即便最终真相大白,网络上留下的那些负面言论,也如同影片中卢卡斯遭受的偏见,难以彻底消除,对当事人的名誉和心理造成长久的伤害。

《狩猎》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社会中法治文化的缺失以及流言对个体的巨大杀伤力。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面对任何消息时,都应保持理性与冷静,尊重法治程序,绝不能让未经证实的流言成为伤害他人的凶器。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曾见证过类似因流言而引发的悲剧呢?对于如何在网络时代避免成为流言的传播者,你们又有怎样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让我们一同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理性、法治的社会环境。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