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肆虐,她进入前线报道,和医护人员及病人零距离接触,勇敢地报道病区的第一手消息,态度毅然决然的。
然而2010年她在采访丁仲礼院士,讨论碳排放的问题时,她却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将问题的罪魁祸首屎盆子扣在了中国人的帽子上。
是什么使她,原央视主持人柴静,展现了两种极端的做法呢?她的下场又如何呢?
从公知女神到形象崩塌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
她的父母均是知识分子。
父亲从医,母亲执教。
出身书香门第的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她读书识字。
她也聪明伶俐,没有辜负父母对她的期盼。
她16岁就考入了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
她很小的时候就对播音主持感兴趣。
在少年时期的中学,就经常参加学校举行的主持节目和广播比赛。
大学期间,她还给湖南卫视的知名主持人写过信,表达她对主持的热爱。
并希望该主持人给她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
没想到该主持人回复了她的信件。
并邀请柴静大学毕业后在湖南卫视工作。
她接档了一个午夜谈话节目《夜色温柔》。
1998年,她赴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
2001年,她毕业后加盟央视。
最初,主持了《东方时空》,做记者兼主持人。
她和白岩松共同主持的这档节目,一个沉稳老练,一个知性优雅,在当时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
2003年,她不顾个人安危,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成为前线记者。
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和医生、患者零距离接触,这样勇敢和大无畏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叹。
11月,她因这次非典中的表现,入选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这无疑是她事业的巅峰。
由此,她树立了自己“公知女神”的形象。
2011年,她出版了自己的自传性著作《看见》,迅速成为畅销书,进一步巩固了她“女公知”的形象。
柴静也多次强调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是揭示真相。
她认为,记者不仅是职业身份,更是生存方式,记者的天职是调查事实的真相。
她曾提到:“一个不关注真相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追求真相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堕落的社会。”
这些言论都为她树立了正面形象。
但是在2013年,柴静却被曝赴美产女。
根据当时的法律,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将自动获得美国国籍。
她的这一行为,迅速引发了公众对以往她“爱国”形象的质疑。
许多人批评她是表面上爱国,实际上说一套做一套。
她的“假爱国”形象对她的事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早有迹象
实际上,柴静的爱国立场出现问题,或者说,至少是偏袒西方的立场,其实早有苗头。
2010年,柴静在采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时,就碳排放问题展开讨论。
回顾西方工业的发展历史,他们在早期也是经历了重度污染的时期。
后来成了发达国家,才提出符合发达国家利益的减排方案。
而如果我们这时跟随西方提出的方案,大幅度缩小排放量,无疑是自掘坟墓,断了自己发展的道路。
我们此时的碳排放量是很大,但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们中了西方给我们下的这个圈套,采用和现在西方一样的排放量,遏制了自己的发展,减少了自己的利益,西方无疑会进一步控制和打压我们。
不知道是因为柴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她竟口出狂言,说中国应向西方交钱,为自己的“排放量超载”买单。
她竟然支持西方提出的减排方案,认为中国应无条件遵守。
丁院士则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反问“中国人是不是人?”
难道柴静确实是被西方忽悠瘸了吗?
这场辩论暴露了柴静对西方立场的偏袒,进一步削弱了她的公众形象。
挣扎反抗
或许是为自己赴美产女的行为辩护,想要扭转她已经不利的形象,挽回大众对她的口碑。
2015年,柴静推出自费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聚焦中国的雾霾问题。
但是观众依然从中看出了问题。
尽管该片引发了公众对环保的关注。
但里面的数据来源不明、观点片面。
例如,她将女儿的疾病归因于雾霾,却未提及自己长期吸烟的习惯。
她还抹黑中国,称中国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的国家”。
这无疑是不符合事实的。
此外,纪录片的结尾致谢了某国外基金会,被指接受国外资助,这进一步引发对其立场的质疑。
纪录片中,她过分夸大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可以说是到了危言耸听的地步。
这样的偏颇立场,引来了大众对她的反感和质疑。
而且纪录片中,柴静批评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倡效仿西方的环保模式,却忽视了西方在工业化过程中同样经历了高污染阶段。
这种片面的观点被认为是其为西方代言和“被西方忽悠”的典型表现。
远走他乡
随着争议越来越大,柴静的节目终于被停播,她也随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她的职业生涯也似乎被画上了句点。
2015年后,她移居美国,社交媒体也停止更新。
她成了大众眼中的“伪公知”。
有报道称,她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如意,发际线后移,略显老态,事业也没有起色。
一代当红女主持人,人们心中的“公知女神”,就这样跌下了神坛。
结语:
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
公众人物要想保持形象,事业青春常驻,就要谨慎小心,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
他们不仅要保持清醒,也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否则是很容易被大众看穿的。
柴静的职业生涯从巅峰到低谷,就反映了这一点。
她的争议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也引发了公众对“公知”角色的反思。
她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案例,既展现了她的职业成就,也暴露了其立场和行为的矛盾。
她的“被西方忽悠瘸”的标签,警示着后来人对西方舆论的鉴别和免疫力。
只有“爱国”的警钟长鸣,公众人物才能避免重蹈其覆辙。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