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或延期音乐节的“不可抗力”究竟是什么力?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 媛

 

近期,台州飞龙湖迷笛音乐节、温州星巢秘境音乐节、无锡九龙湾音乐节宣布延期。在大湾区,也有多场音乐节宣布延期待定或干脆取消。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布公告时,这些音乐节主办方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不可抗力”作为延期或取消的理由。

这就很有意思了。频繁出现的“不可抗力”究竟是一种什么力?咋就这么巧合,每每音乐节延期或者取消,都是因为“不可抗力”?别说乐迷会十分恼火,连吃瓜群众都十分好奇。

根据相关法律,“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等;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等。显然,这些宣布延期或者取消的音乐节,通常来说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即便有,也应当是个别现象。

如今各种音乐节动辄“不可抗力”取消或延期,真真假假难以辨别,但一定打击购票乐迷的热情和品牌的影响力。对于已购票的乐迷来说,音乐节取消不仅会造成心理失落,也会带来车票、酒店住宿等方面的损失,一句不明所以、毫无诚意的“不可抗力”难免有被“戏耍”之感。而对于路人而言,音乐节的频繁延期或取消也会导致信用透支,让大家更加慎重选择观演,影响音乐节市场的正常运转。

因此,无论从什么方面考虑,主办方都应该拿出诚意说真话。关键是,就怕主办方不敢说真话。业内普遍认为,音乐节莫名延期或取消,更多还是因为门票卖得太差,才拿“不可抗力”当借口。这种说法确有迹可循。

城市主动举办音乐节,一度被视为解锁本地文旅的“流量密码”。尤其2023年,音乐节市场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凸显了强大的吸金能力,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去年五一档期,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音乐节接近50场,可谓遍地开花。但也正是在城市跟风、资本入局的这个过程中,不少音乐节糟糕的现场体验被乐迷吐槽。票价贵、阵容同质化拼凑、市场竞争激烈竞品多、主办策划宣发及执行无序、摆烂式的售后服务……种种弊病和问题,引起社会各界质疑。

由是观之,“不可抗力”更像是音乐节市场的“遮羞布”。这也敲响了一记警钟:假设门票卖不动为真,说明消费者正在回归理性、“用脚投票”。主办方和举办地都应该好好反思,舍得为音乐节花钱并不等同于心甘情愿被“割韭菜”,注重音乐节的品质、内涵与服务,才能赢得大家好评与信任。

于主办方而言,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如今市场供过于求,靠音乐节“赚快钱”的模式已行不通了。要爱惜羽毛,坚持探索长期发展,有更高远的文化追求,提升专业能力。具体而言,要认真做好策划和调研,打造自身独特气质,做优内容和服务,合理定价、规范执行,别让消费者失望。

于城市而言,文旅发展绝非“一锤子买卖”。是否需要音乐节,如何办好音乐节,各地政府需要在音乐节的热潮中保持清醒,不盲目跟风。此外,举办音乐节之类的大型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文明成色是一次综合考核。只有游客体验好,城市才有好口碑、好流量、好“留”量,否则将遭“反噬”。

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期待音乐节市场的“重新洗牌”,挤掉“泡沫”,迎来新的迭代升级。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