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都说爽!《周处除三害》在大陆热映,其实是一个危险信号

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台湾反映平平,但是没想到在大陆一下子火了,票房大卖。我觉得跳出电影看电影,这部影片在大陆大卖,其实是一个危险信号。

看这个电影,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陈桂林的行为方式,很简单,不服就干,一把枪在手,看谁不顺眼就干掉谁。特别是在教堂里一枪一枪干掉那些个邪教人员的时候,有多少观众心里一直尖叫“好爽”啊。

尽管,陈桂林的屠杀手段值得商榷,但是,他的确在大银幕上干了观众们平时想干又不敢干的事情。

电影就是这样,它一方面给观众讲故事,另一方面也会带着观众走进故事,让观众深入角色,体验电影角色的心理活动,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真正的好电影,在这方面会做得很好。

而作为观众,也只有沉浸在电影营造的氛围之中,仿佛和角色融为一体,和他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杀人放火,一起救死扶伤。这样就相当于,和角色同生同死,看一次电影,观众也相当于就体验了一次不同的人生,等于多活了一次。正是在这种类似生命体验的观影过程,才得以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释放压力,释放不满,释放戾气。

电影《周处除三害》,正是满足了观众的这种释放需求,才得以在大陆票房大卖。

但是,反过来想,为什么大陆观众觉得看完电影特别释放呢?他们释放了些什么情绪呢?

头几年,随着“口罩”事件的影响不断深入,人们忍了一年又一年,几乎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了。很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口罩”的封锁下,破产倒闭关门大吉,人们的财富大幅度缩水,生活水平也下降了,消费也停滞了,最可怕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值降到了很低很低的档位

再加上这几年,股市表现极差,股民基本都套在里面,别说股民了,就是基民也深深被套,解套遥遥无期,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都觉得自己是被当作韭菜收割了。

再加上,各行各业内卷严重,都觉得压力越来越大,出路越来越窄。年轻人没工作、没收入、没希望。躺平摆烂的,越来越多。

因此,整体情绪上趋于低落,所以,以前看得过去的事情,现在可能看不过去了。以前可以忍的事和人,现在不能忍,也不想忍了。

所以,可以看到社会上戾气增加,人们动不动就会骂街,就会和周围的人起冲突,情绪会在瞬间点燃。比如,开车在路上,路怒症的越来越多,稍微有点摩擦,经常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要不就是下来抡棍子砸车,要么就是直接开车撞过去。造成了不少本不该发生的惨烈之事。

所以,很多人内心特别渴望像陈桂林那样,可以拎着一把枪,直接把制造问题的人干掉,一了百了,简单粗暴。

如果只有一两个人抱有如此的想法,我们或许可以将其视为个别现象,一笑置之。然而,当这部电影在大众中引发如此热烈的关注和讨论时,我们便不得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当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寻找一丝慰藉和出路时,这种心理便显得尤为突出。在电影的情境中,陈桂林的方式虽然简单粗暴,却像是一剂强效药,直击人心。

他以一种近乎天真的方式,试图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这种直接而有效的解决方案,恰恰迎合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渴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应对各种复杂问题而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往往渴望有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让生活重回正轨。陈桂林的形象,正是这种渴望的集中体现。

电影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出色的制作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更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它让我们看到,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有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朴素的想法和愿望,其实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只是,现实社会中,我们控枪很严格,没有人会那么轻易地拿到枪。但是,如果,我们也像美国那样,放开枪支管理,那局面恐怕就难以想象了。

电影的大卖,背后所透射出的观众暴力心理,无疑是对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深刻反思。当无数观众纷纷涌入影院,沉浸在银幕上的暴力场景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很多人的内心已经积累了沉重的压抑,仿佛站在了崩溃的边缘。

这种暴力心理的盛行,不仅仅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威胁,更是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潜在破坏。当个体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合理的释放和排解,当社会的压力与不公不断累积而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与缓解,这种暴力心理便可能转化为实际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因此,我认为,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民生福祉这一关键环节上。为了确保广大普通民众能够过上更加轻松、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福利和支持。

普通民众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福祉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基本服务。

其次,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通过政策扶持和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自我发展。此外,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让普通民众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他们才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够对社会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完善民生福祉政策,让广大民众真正受益,避免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而出现不必要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不要让任何人有拿起枪爽一把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