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票房冠军,真烂!快逃!

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爆了!

上映第二天,票房破5亿,一周后,票房直逼7亿,成绩一骑绝尘,领跑元旦档。

与此同时,它的口碑却爆炸了!

片方之前宣传的浪漫唯美“下雪特别场”,观众实际迎来的是“雪灾”现场。

全国各地的影院,花样百出——

有雪花变异成泡沫的;

有局部下雪的;

有自助式的;

还有“指哪哪下”的;

主打一个你既没听说过,也没见识过

咱就说,这雪是非下不可嘛???

从观众的反馈看,别说是雪了,就连看片也是没必要的。

很难想象,电影和剧版是同一个制作团队。

故事开局便是屈楚萧张佳宁身穿宇航服,分别站在月球上,像是青春版的“流浪月球”。

一个小时过去了,不知道主角在干嘛,随后反手空降一个平行时空。

逻辑不通,人设降智,内容注水。

顶多60分钟能搞定的剧情,硬是靠吞吞吐吐地念台词+MV式慢镜头多拉了半小时。

最可笑的是,结局反转全凭女主一张嘴。

艾玛,也不知道前面铺垫了个啥,是真觉得观众闲得慌嘛?!

看了本片,厂长最大的感触是,人不能太轻信宣传,再怎么会整活,搞得再花哨,都不如踏实地讲故事。

最动人的,永远是镜头里流露出的真诚——

蓝色大门

本片上映于2002年,获金像提名。

豆瓣上,43万多人打出了8.4的高分,这搁现在的华语市场,也绝对称得上青春爱情片中的佼佼者。

有人说,它适合单纯如水的人来看。

厂长却觉得,我们长大成年,经历得越多,越值得去回味。

因为《蓝色大门》能让人捡起回忆,纪念那些所逝去的青春。

片中,有青涩的桂纶镁

这是她第一次拍摄电影,也是第一次担任女一号。

她的脸上不施粉黛,留着清爽短发,微微一笑,很戳人。

陈柏霖阳光、健康、乐观,由内到外都是校园里招人喜欢的类型。

这样的两个人,在绿意盈盈的台北夏天,屏蔽掉了一切与美好无关的东西,定格美好瞬间。

学生时代,人人都有当时最好的朋友,一起做淘气的事情。

比如孟克柔和林月珍为了逃掉体育课,便装作崴伤,坐在操场边的树荫下聊天。

话痨阿珍不停地讲一个男生,他怎么好,怎么帅,怎么迷人。

她说他是她的老公。

而阿柔在一旁,听着闺蜜说荒唐的话。

既然这么喜欢他,为什么你不去告白?

性格爽朗的阿柔发起灵魂一问,结果阿珍低下头,秒怂。

她只敢在阿柔的面前,表达对男生的喜爱。

这天晚上,阿珍拉阿柔去体育馆,周围没有一个人,只见泳池里一个男生在游泳。

这男生名叫张士豪,正是阿珍口中的“老公”。

她们躲在栏杆后面,偷瞄张士豪,期间,阿珍请阿柔帮忙自己告白。

谁成想,阿珍的话音刚落,阿柔就扯着大嗓门喊“张士豪,有人喜欢你,想让你当男朋友”

阿豪听到,受到了惊吓,他害怕保安听到,吆喝说话的人快闭嘴。

就这样,阿柔站了出来。

此时的阿柔对阿珍怒其不争,她怎么这么弱,不敢露面,还提前逃走了。

阿豪看到阿柔,无论她怎么解释,他都坚信是阿柔暗恋他,口嫌正体。

从这一晚开始,三人命运的齿轮转动起来......

区别于现在很多同类型,本片没有过度的滤镜,也没有精致的服化道,很接地气,画面流淌着生活的气息。

这气息让人觉得熟悉又平静,带来一种舒适的感觉。

比如在川流不息的小街道,骑着单车,吹风;

比如在夜晚的海边,听着篝火的声音;

比如在校园里,学生们打完篮球,汗流浃背;

......

淡淡的情愫,流淌在治愈的风景中。

不难猜测,在接下来的剧情里,阿柔在阿豪和阿珍中间充当丘比特的角色。

阿柔拉着阿珍,在阿豪面前刷存在感。

阿柔帮阿珍传递写给阿豪的情书,可是,落款却写的是阿柔。

意料之中的,阿豪逐渐对阿柔这个女生产生兴趣。

他搞不懂为什么见了面对他冷丁丁,没好脸色看的阿柔,会给他写情书,用词还那么暧昧。

他不懂阿柔为什么要“口是心非”。

如此大的反差,让他愈发觉得可爱。

看到这,或许会有人猜测,两女一男,势必闺蜜两个要闹掰。

放心!烂俗的设定并没有出现!!!

阿柔无比在乎阿珍,她对阿豪坦诚,自己可能不喜欢男生,而是喜欢女生。

当她对阿珍试探性的一吻后,得知阿珍不可能喜欢自己,便努力把她推到阿豪的身边。

阿珍是典型沉浸在暗恋中的女生,所有的情绪都围绕着阿豪,但只敢想,不敢做。

她只敢偷拍他,收集他丢弃的东西,拿着阿豪的笔一遍又一遍地写着张士豪三个字。

她想着,等到笔芯空了,阿豪会不会喜欢上她。

阿豪一如既往地阳光、爽朗,他听到阿柔的独白后,并没有表现出诧异。

他依然会和阿柔骑自行车在马路上追逐,开玩笑,永远是那个明朗的大男孩。

临近分别,他对阿柔说——

我叫张士豪,O型血天蝎座,游泳队,吉他社。要是有一天你喜欢男生了 一定要告诉我。

是的,阿豪理解阿柔。

他知道阿柔出生在单亲家庭,从小父亲就离开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将她抚养长大。

阿柔没有什么亲近的人,这些年都是阿珍陪伴在她身边。

记得阿柔被阿豪告白后,她躺在床上问母亲,“爸离开的时候,你是怎么活过来的。”

母亲淡淡地回答,“我不知道,就这样活过来了。”

在豆瓣上,看到这一则评论——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我们不会成为自己不希望变成的那样。可是到后来我们总是忧伤地发现,象许多别的人一样,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许多初衷也忘记许多心愿,我们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了我们本不希望的那样。

就像阿柔在影片结局的旁白,“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

这部电影,更像是回首往事时候,导演送给每一位观众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