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字幕翻译有何深意?

为方便您讨论分享,可以点下“关注”,优质内容每日更新,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编辑 孙虎的书房

一、遵循规则,兼顾创新

一部电影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因此文化因素在字幕翻译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观众能否接受和理解影片内容。

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翻译规则,也要考虑文化现象以及观众的思维习惯。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一个片段是Andy在一天晚上去给总编Miranda送书,因为不知道该把书放到哪个位置,所以向Miranda的双胞胎女儿求助,结果被骗上楼后正好撞见Miranda和她的丈夫争吵,可想而知,一向注重家庭隐私的Miranda此时会多么生气。

第二天来到公司,得知此事的总编第一助理Emily担心Andy的错误会影响自己去不成巴黎,便责怪Andy说:

如果你被炒,我就去不成巴黎了。真要是那样,我会追杀你到天涯海角

这句台词中的“Blimpie”是美国的一家三明治品牌,“tristate”指的是纽约州新泽西州以及康州这些地点。

Emily之所以会提到“Blimpie”,是因为她认为不懂时尚也不注重身材管理的Andy一定经常吃像三明治这样的高热量食物。

这也和电影开头Andy一边吃汉堡一边上班的镜头相呼应,所以Emily的意思是无论Andy在纽约的哪个地方吃三明治,自己都一定会把她找到。

但是译者如果直接翻译这句话,既会让中国观众对“三明治”这个词的出现产生困惑,又不能体现出Emily此时的恨铁不成钢,因此译者将其翻译成“我会追杀你到天涯海角”。

译文用到了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天涯海角(形容非常遥远的地方)”这一成语,很好地概括了Emily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拉近了该人物和观众的距离;

而“追杀”这一词表现了Emily此时气愤的心情,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她想要去巴黎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在影片中像这样从文化层面出发去翻译字幕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有一个情节是Andy和她的男朋友Nate以及另外两个好朋友一起聚餐,Andy一本正经地对其他人说《天桥》时尚杂志不仅只有漂亮包包,还有杰·麦克尼伦的评论、裘安·迪迪昂的作品以及克里斯狄昂·阿曼普的采访。

这一番维护《天桥》杂志的话让几个朋友都感到很诧异,要知道Andy在此之前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而且对《天桥》都是不屑一顾的,再加上Andy最近沉迷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个人生活,这让她的男朋友十分不满,所以Nate故意讽刺Andy:某个人的嘴巴抹了蜜了。

或许有不少中国观众会对这句话中的“Kool-Aid”感到陌生,因为它是芝加哥的一种饮料的名称。

关于这个饮料还有一个小典故: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个叫JimJones的人创立了邪教组织“美国人民圣殿教”。

他后来给他的教徒洗脑,以武力威逼900多名信徒喝下了毒的Kool-Aid饮料一起集体自杀,所以后来“drinktheKool-Aid”这个短语经常用来表达“被洗脑去做危险的事情”。

这里译者没有直接将其翻译成某人喝了酷爱饮料,一是因为这和前后语境明显不符,二是对于一些不了解饮料典故的观众来说,他们极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译者结合了当时的情况以及说话人的心理,并考虑了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了更易于让人接受的“嘴巴抹了蜜”。

二、柔和文化,多方考虑

配合Nate嘲讽的语气以及不满的表情,观众很容易理解Nate并不是在夸赞Andy,而是讽刺她变得和她自己之前口中讨厌的时尚人士一样了。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Nate和Andy之间的观念越来越不一致,这就导致矛盾不断累积,也为影片后面两人的分手做了铺垫。

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说话者的内容,还需要考虑时间、空间、人物的心理、动作及表情等方面的因素。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字幕翻译中,有很多地方都考虑到了语境因素,比如Andy去《天桥》杂志社应聘,总编第一助理Emily向她介绍工作时说:我们需要能够适应这个高强度工作的员工。

此处的“survive”意为“生存;幸存”,但译者并没有用它的书面意思将其直译为“在这里生存”,而是翻译成了“适应这个高强度工作”。

语境的翻译要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影片内容,我们了解到做Miranda的助理并非易事,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这在Andy入职后也可以看得出来,即使一整天连轴转,Andy也难以完成Miranda布置的工作,甚至有时候Miranda还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Emily使用“survive”一词就是想表达这份工作十分辛苦,要想在此立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考虑到这些,译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文字的添加处理,而且“高强度工作”要比“生存”更加直观、易于理解,也与后面的情节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再比如Emily说:只要为她卖命一年,之后想去什么杂志社就可以去。

这句台词中的“work”本意是“工作”,但是如果翻译成“只要你为她工作一年”未免太过平淡。

我们从影片中可以了解到Andy的工作极其辛苦,小到接电话、买咖啡,大到慈善晚会、巴黎时装周,每天都是高速运转不能停歇。

除此之外,Andy还要忍受周围同事对她的嘲笑以及Miranda对她的刻薄和刁难。

因此,译者如果只把“work”翻译成“工作”,很容易让没有看完影片的观众产生理解偏差,认为这只是一份简单、普通的助理工作,而无法表现出这份工作的高强度以及Miranda的冷漠傲慢和实用主义。

所以,译者一定要结合上下语境进行翻译,避免影响观众对电影前后情节的理解。

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是当Andy准备进Miranda的办公室面试时,Emily一把夺过Andy手中棕色的手提包扔到地上说:这太土了,别让她看见,快去!

这句话中的“foul”作形容词时有“肮脏恶臭的;令人不快的;下流的;恶劣的;邪恶的”之意,但是此处却被翻译成“土的”。

电影开头通过对比几个女孩穿衣打扮的镜头直观地说明了Andy最开始的定位是不时尚的,甚至有些土,她不注重服装搭配,化妆也只是简单涂个口红,在一群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中间确实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Andy应聘的职位是时尚杂志社总编助理,这就要求她的形象必须足够时尚,甚至要走在潮流的前沿。

因此,译者在这里没有按照词典上的意思翻译“foul”,而是根据语境进行意译,将其翻译成“土”,一方面暗指Andy的穿着打扮和时尚毫无关系,另一方面表现出Emily对Andy的嘲讽,这和她后面所展现的人物性格也相呼应。

在话语意义层面,有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制约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

形式层面是指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视觉性的表意形体和视觉语法系统、听觉性的表意形体和听觉语法系统、触觉性的表意形体和触觉语法系统以及各个模态的语法之间的关系。

电影字幕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并且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补充或减少内容来保证字幕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比如电影中,Miranda不满意Simone为巴西版面挑选的模特,让Emily转告她说:我要的是干净、运动型、面带微笑的女孩。她挑的是肮脏、疲倦的肥婆。

这两句话都是以形容词结尾,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都在结尾补充了名词。

第一句的“女孩”和第二句的“肥婆”形成鲜明对比,既能让观众直接了解到Miranda对模特的要求,也能展现出作为时尚女魔头的Miranda一贯雷厉风行并且不留情面的行事作风。

此处译者使用增译法,准确地传递了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也把Miranda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增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根据情节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比如省略一些主语、语气词、代词等。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Nigel让Andy回去告诉Miranda一个模特改拍了Dior,但是Andy因为心情不好说出的话有些敷衍和嘲弄,Nigel于是说:态度能不能好点?

这里的翻译省略了“we”这个主语,因为这个词并不会影响句义和剧情,并且从影片中可以看出Nigel和Andy此时已经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了,译者没有把聊天中的主语刻意翻译出来也能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字幕翻译者不仅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人物所要表达的语言内容,也要将电影旁白、背景音乐、动作及图片等要素考虑在内。

电影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原本应该是总编第一助理的Emily却再度沦落成为Miranda跑腿的工具人,而此刻的Andy却被要求亲口告诉Emily她不能去巴黎这一事实。

当电话接通后,拿着大包小包的Emily正在街头狂奔,重复着当初刚入职的Andy所做的工作,时过境迁,令人感慨。

在这个片段中,多模态的形式层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