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奥本海默》,秋天为之沸腾

《芭比》是色彩保护度极高的糖果色,各种五颜六色的缤纷衣服,滑稽幽默如动画片的塑料质感,内在却是非常有深度的女性主义的觉醒、以及整个世界的运作,

关于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是否加剧了其他普通女性的容貌焦虑;

​对父权制度的解构和讽刺:“你们现在完全放弃父权制度了嘛?”“并不是,只是我们隐藏得更深了”

领导与领域是如何变革与划分的:当男人当权后,他们开始给女人洗脑:你不需要做总统、医生或者教授,只需要维持美丽,让男人们开心就可以了。

​而最后的芭比呢?不仅关心肯的自我追求,还给了他平等的尊重。

糖果色粉腻的外壳下,是讽刺又现实的内在,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内容;跳脱洗脑的外在下,却是对父权制一种深刻又玩味的解构和再读。

​另一部全世界期待的就是当代大导演诺兰的《奥本海默》了,和《芭比》是完全不同的画风,芭比粉遇上物理黑;一种是动漫一般的跳脱与玩闹感,一种是克制、冷静与高智商的碰撞。

一个是女权主义的觉醒,一个是一群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故事。

​其实看多了政治正确的电影,看诺兰这种老牌学院派导演和格雷特新型的女性主义电影在影院的冲击力,真是蛮有意思的。

​咱们先说《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的剧情,基本就是围绕奥本海默的一生展开,百分之九十都是对话,其实对观众的历史、文学、物理、政治知识等素养的要求非常高:

有许多天马行空的物理学知识,

有奥本海默在制造原子弹背景下的二战、冷战、苏联德国美国三国对立的历史格局;

​有各类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的高智商生活。

但是依然诺兰式的黑白与彩色光影的交错,关于时间线的正序与错乱;意识流的错觉、幻想、听觉与心理描绘,有一种让观众能深入共情的、深入骨髓的焦躁不安、恐慌与无力。

​影片聚焦“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一生,讲述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观众将看到一个谜一般的男人是如何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他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

本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1.原子弹

说到奥本海默就必须提到原子弹,

​如同在《敦刻尔克》里诺兰对敌军百分九十无正面描绘、对台词的极度克制;《奥本海默》对全世界期待的这场原子弹实验核爆戏的戏份也的确不长,却用足了诺兰最擅长的“克制“。

《奥本海默》里的对话、人物的剧情与动机全都围绕着一个影响世界的存在“原子弹”,前期却不断地铺垫,让观众们被完全带入奥本海默焦虑而期待的处境里:

组队、选址,还要经过军方的忠诚度测试,和苏方分秒必争的抢夺战,甚至在制造原子弹的过程中还有内鬼出现。

为什么要坐长途火车而不是飞机?

因为飞机不安全;

​明明阵营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一样的目标,信任、科学追求,怎么就偏偏出了内鬼?军方不断地调查审问,苏方的进展也是异常的同步甚至更快。

在制造原子弹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奥本海默一起人心惶惶担忧内鬼,一起焦虑和紧张这场即将震撼全世界的原子弹爆破。

​在那一夜气氛渲染到了极致,雨夜狂风暴雨,无数种可能性扑面而来:如果是哑炮怎么办?如果雨不停怎么办?操作员的手抖得无法停止,最高级的科学家们在脸上涂上油彩、戴上墨镜,倒计时50,坐进卡车里,倒计时30做好一切准备,10 趴在地上,5 最后回头转身看一眼,4,3,2,1,0……

核爆炸的场面,不是我们设想了无数次的宏大和夸张,却在那一刻被无限的延宕与留白。

​先是无声的爆破画面,在漫长的几秒后,才有爆炸后的轰鸣,释放了最长久的“余波未平“的情绪,那一刻,各位科学家的眼里是经历天旋地转后的震惊。

铺垫了许久的原子弹爆破,以一种克制而震撼的方式来展现,给观众一种从视觉到思考上的意犹未尽,这也是诺兰克制中更深的思考:人类的命运从此走向了未知与混乱,而那一刻的人们除了震惊与恐慌,却无能为力。

​没有庆祝或者恐慌,反而是一种不适的焦虑与无知感袭来。这一刻,人类创造了历史,却对未来的走向一无所知。

那一刻,奥本海默觉得自己成为了死神。

  1. 2. 人心

其实与毁天灭地的核武器相比,真正的大杀器一直、永远都是深不见底的人心。就如同黑白与彩色交织的画面中,人性与人心是灰色的存在。

​有人多年前只是因为一场听证会上的学术指责和爱因斯坦帽子掉落后擦肩而过没有理他,就恨了奥本海默一辈子,在他荣誉满载后,又如何在三天的审问中剥得干干净净;

人性是如此深不可测,奥本海默明明在那里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脑子里却是在万人体育馆里万人脚踏的轰鸣声,那些尖锐的审判,明明大家正襟危坐、言语文明,另一方为何就那样审判这一方的言行举止、去怀疑他曾经无意识间的一言一行是否有背叛的倾向?

​他们给你万贯荣誉,又因此嫉恨抹黑,却又在瞬间收回。却又在千帆过境后,他们重新给你荣誉和奖杯,再握手微笑,仿佛那些耻辱和背叛都可以既往不咎。

​“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3.时间

提到诺兰,就不得不提他对时间的把控与玩弄。

在《奥本海默》里依旧如此,黑白的不是过去,彩色也不是现在,黑白是客观里的时间线,而彩色是奥本海默视角里的时间线;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三次短暂的交谈却成了电影最重要的存在。

开篇诺兰就云里雾里的让他俩见面,云淡风轻的聊几句;等壮阔又深邃的三小时过去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早在开篇的对话里,告诉了我们,他想表达的一切。

​ “当我带着这些计算来找你时,”奥本海默告诉爱因斯坦,“我们认为我们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从而摧毁整个世界。”

  “那又怎样?”爱因斯坦问道。

  “我相信我们做到了,”奥本海默说。

​爆炸之初是无声的,

但毁灭来的后知后觉,

那一刻,他成为了死神,

不仅是因为原子弹,也是众口中复杂的为人和平生,

人类的命运从此走向了另一条岔路。

​只是此刻,人类尚且无从知晓,

日后的夸奖赞美,口诛笔伐将铺天盖地,

从宇宙到人类,从历史到未来,从此都有了我的名字,

我被世界拉扯,我只能沉默着接受,
他们都想从我这里得到答案,

​因为从现在开始,

我就是死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