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晚舞台上,但凡把沈腾换成同场晚会的其他任何小品演员,也许多多少少都会惹来争议。
因为总导演说了:“因为他,我们启动了春晚所有的应急预案。”
沈腾的小品《坑》,虽然在观众看来除了“掉耳麦”,并无其他小插曲。
但事实上,表演过程中却出现了多个原剧本之外的状况:
比如马丽一上台,本来只断一只鞋跟,不料走了两步,两只都断了;
比如沈腾拍打马丽的羽绒服,第一次并不成功,第二次拍打才有了“满天飞毛”的效果;
再比如,沈腾表演时说错词了,把“路面”说成了“坑”,思绪一乱,有那么一段台词,他根本没按剧本来……
这些小细节并未被观众觉察出来,所以知道实情后,众人纷纷夸赞沈腾:反应快、应变能力强。
但是导演和主持人们就不那么淡定了,因为以上小状况的出现,整个小品的表演时长就不在可控范围了,用导演的话讲:“本以为沈腾会撑时长,哪知道他发挥失常!”
小品演短了两分多钟,如果之后的节目都按原计划进行,那么最终势必会影响到春晚一个重要的环节:零点报时。
于是大家只能齐心协力,把在《坑》之后的表演和主持稿都临时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才把时间“找补”了回来。
事后导演开玩笑称:沈腾可能要请很多人吃饭了。
按理来说,在春晚这样的重要舞台上,因为个人的发挥,影响到了大半部分人的节奏,换作其他人,难免遭遇质疑。
而这事儿摆沈腾身上,大家当个玩笑就过去了,完全不影响沈腾及其小品在众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为什么?
因为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沈腾,已经成为了春晚舞台上的新一代小品“骨干”。
每年的节目单一出,大多数观众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认真寻找沈腾的名字。
看这架势,真有点当年赵本山那意思。
不过虽然赵本山已经多年不上春晚,但是大家对他的想念还是显而易见的。
女儿球球刚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则家人团聚的动态,大家便纷纷留言:
“能不能跟你爸商量商量,让他再上一次春晚,我真想看”
“跟你爸说一声,他不上春晚,我家包饺子的时间都乱套了,往年都是你爸演完了包饺子”……
的确,毫不夸张地说:以前,每一次春晚,观众最期待的、掐着时间等待的,就是赵本山的节目。
每个除夕夜,除了大家饭桌上的“年夜菜”,赵本山的小品都算是每家每户最期盼的一道“硬菜”。
他一个节目的梗,够得上众人玩上一年甚至几年、几十年。
说起来沈腾也已经9次登上春晚舞台了,也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为何在观众心中,他的地位还是赶超不了赵本山呢?
01 一个耍嘴皮,一个耍才艺
张艺谋在和沈腾合作了以后,都不禁连连夸他:
“沈腾就是自带笑点,他站在那里你看他就想乐,人又很睿智很聪明,接得住你的任何话,就像网上说:啥话他都不会掉地上!”
这已经是对一个喜剧演员极高的评价了。
自带幽默感的人,他怎么做都会让人觉得好笑,这是其独特的优势:叫做天赋。
就比如邓超,有谁能想到,在这两年登上春晚之前,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趋于平缓。
结果却意外因为一个歌曲表演再次备受关注,“动如脱兔”的他,可是盖过了不少喜剧演员的光芒,独自闪耀。
甚至“邓超”这个名字,改成了“喜庆”“年味儿”的代名词。
在沈腾名气越来越大以后,也有人找到他,希望他能讲讲一路走来的励志故事。
对此他一一婉拒,并且表示:
“你让我去讲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因为我一点都不励志,压根没吃过苦。”
是啊,沈腾的家庭条件不错,所以从小到大,他并没有吃过什么大苦。
少有值得同情的是,小时候他曾被几个流氓堵在墙根。
原因是:嘴碎、说话损。
比如小时候,爸爸想让他去矫正牙齿。
别的小孩拒绝的理由大多是怕疼、怕难看,沈腾却张口就说:“一旦张艺谋来找我演戏,我戴着牙套多不合适”。
所以一路走来,接触过沈腾的人对他都有个统一的评价:
好好一帅哥,偏偏长着嘴。
包括后来报考军艺,并不是因为沈腾有什么特别的才艺。
而是姐姐沈娜担心弟弟以后没个好工作,上了军艺,还能正经儿当个兵,毕业还能挣个“铁饭碗”。
结果毕业以后踏入娱乐圈,他身边的人几乎都被他损了一圈。
说句直白的,要是不凭这张嘴,沈腾真走不到如今这一步。
但是赵本山就不一样了,他幼年的生活,那可是比沈腾要清苦太多了。
早些年母亲就因病去世,后来父亲又远走他乡,为了生存,赵本山开始跟着二叔学艺。
以至于小小年纪,什么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他样样都会。
于是在村里,他逐渐被大家称为“天才艺童”。
也正是因为有艺傍身,他获得进入专业剧团的机会,有了展现自我的真正舞台。
可以说,沈腾和赵本山无论是在成长背景还是个人优势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但小品这个舞台,对演员的要求真不低:
需要自身有喜感、需要有“包袱”、要有应变能力,但同时,有才艺傍身,那就是锦上添花。
举个例子,但凡小品里赵塑造一个盲人拉二胡这类的角色,他根本毫无压力,因为自己会,直接拎着乐器就能上。
他表演得真实,观众看得也真实。
而沈腾在这方面是个什么水平呢?
《向往的生活》中,想要给大家演奏一段音乐,他抱起吉他就来,只不过镜头放大以后,大家才发现,这是明晃晃地假弹假唱啊。
这种做法,平时用来轻松逗乐还行,但却是搬不上正式舞台。
所以说沈腾的作品,就相对有一定的局限性了,所有的笑点全靠嘴和梗,不够丰富多彩,也就没那么多元化了。
02 关于合作对象和剧本风格
有没有发现,赵本山的经典舞台上,他的合作对象,可以是各式各样、风格各异的演员:
最初搭档范伟、高秀敏;
三人又默契又合拍,被观众称作“铁三角”组。
后来又携手宋丹丹出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白云黑土这对cp可谓深入人心。
再后来,赵本山又把徒弟宋小宝、小沈阳、丫蛋带上舞台表演,几人仍然能够拥有很好的配合。
和谁都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赵本山自身实力过硬;第二,他的资源足够广,已经到了想和谁合作就能邀请到谁的地步。
但是沈腾在这方面却是受限的。
从最初《今天的幸福》的郝建。
到《扶不扶》里的“受气包”、《投其所好》里的“马屁精”、《今天的幸福2》里“天真无鞋”的大堂经理……
他的搭档从来都是“开心麻花”团队。
固定的人的确会有更多的默契,但同时,长此以往这样的组合搭配,也会失去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在剧本风格方面,其实赵本山当年的创作范围和施展空间也很大:
他创作的故事,可以是东北生活、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的角色,从送水工到“火炬手”也是多种多样。
并且赵本山的小品,是有他自己的系列性的,包括后来的电视剧《乡村爱情》、《刘老根》、《东北往事》,一看就是赵本山的风格。
系列化的节目、丰富又轻松的内容,当然会让观众每一次都拥有新鲜感,每一次都印象深刻。
想必这得益于赵本山自身的丰富才能、从小接地气的生活环境,也得益于当时语言类节目与当下的不同要求。
而沈腾这边,大家已经发现了,近些年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基于导演组给的选题范围、大纲,多多少少会有所限制。
03 沈腾的“过度透支”
赵本山之所以退出春晚舞台、退出小品界,当然是有各种这样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身体经不起透支了。
因为春晚对节目的要求很高,小品演员们创作的难度也不低,所以在后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赵本山已经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甚至已经到了每逢春晚就发高烧,年年带病坚持表演的程度,观众也能感受到他的疲惫。
其实无论演员还是主持人,总有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
他的退出,其实有种“退休”之感。
但是沈腾不一样,如今也才43岁了,但是他也已经被透支了。
如果说赵本山是因创作被透,那么沈腾就是因“炒作”被透支。
沈腾这些年的爆火,可不仅仅是因为在春晚上的表演,还有其在综艺上、影视圈里的表现。
众所周知,娱乐圈艺人们的路,要么就是广,要么就是精,而沈腾应该是属于前者。
要说他真正的演技和精力,可能如今真比不上当时在开心麻花话剧舞台上那样专注,但是名气的确是在快速上升。
也就是因此,沈腾想要保持稳定的口碑和专注的创作环境,也就越来越难。
大家还记得当初电影《日不落酒店》上映后发生的一场“闹剧”吗?
导演刘峻萌公开发布道歉信,随后又将其删除。
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影片宣传时多次把友情客串的沈腾作为重点突出对象,结果大家看了电影才发现,沈腾本人仅仅以照片的形式出现。
这不仅对电影口碑造成形象,也对沈腾个人的形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那之后,观众们也开始用“含腾量”来调侃沈腾。
当下的网络时代就是如此,各种影视剧、晚会,为了吸引关注,明星们谁的名气大一点,难免被“蹭”,被用以“炒作”“博眼球”,但是他们经得起几次这样的“内外透支”呢?
加上观众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倍受期待的演员之一,如果沈腾不把自己在创作方面的技术打磨精,把在小品舞台之外的口碑保持好,想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真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