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大院》看了2集已弃剧,《山河锦绣》却让人从头追到底

一样是主旋律,《县委大院》到底差在哪?

首先是故事性。《县委大院》一上来就是十几个人,一个人一个官衔,又是新县长调任,新公务员入职,动员拆迁、迁坟、上访、收税,乱七八糟事情一大堆,看得人眼花缭乱,谁是谁都记不住。

且后续剧情平淡,领导们不是开会就是吃饭,不是吃饭就是开车,不是开车就是打电话,整部戏好像没主线,除了张新成“小公务员升职记”这条线好看,其他都不行,故事性太弱,无法调动观众情绪。

《山河锦绣》则一上来就把故事拉满。两个警察跋山涉水,又是骑自行车又是坐拖拉机,兜兜转转才把消息带到穷乡僻壤的半山村,一路的风景一方面彰显半山村的贫困,一方面带出两个村的村支书——赵书和与柳大满。

接着便具体展开半山村的困难:学校穷,教育穷,老师发不起工资;村民穷,建筑穷,房屋漏雨年久失修;看不起病,吃不起药,更没钱修水库,压力像大山一样重重压在村支书赵书和的头顶。

支线部分,则通过偷木耳来铺垫赵柳两村的恩怨,有事件有人物,剧情跌宕起伏。

村民的困境是在一个个情节、情节的反转和人物之间的碰撞摊开铺平,一件件讲给观众看的,形象生动。

《县委大院》则更多是透过干部们的叙述,开会交代以及少量的平民日常的展现,穿透力远远不够。

其次是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电视剧写事,更要写人。说白了,就是透过一个个人物去反映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像《山海情》,就塑造了一个有顽强生命力的水花。

《县委大院》当然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比如吴越饰演的女干部,黄澄澄饰演的“老油条”基层,但对于主要角色的塑造是不够的,男主人公胡歌太过文卷气,缺乏让人印象深刻的点,黄磊则表现令人失望,这个就不多说了,看过的人都懂。

《山河锦绣》就做得很好。李乃文饰演的赵书和,沉稳负责有良心,但他身上也有土里土气的一面,与王雷饰演的县长、胡明饰演的柳大满正形成鲜明对比。

很明显,王雷饰演的县长更聪慧、意识更先进,他一口土话出来就让这个人物多了几分扎根泥土的基层干部即视感。

他在后期与赵书和的配合中刚好填补其在知识方面的缺陷。

而柳大满虽然看着没正形却心地善良,在大事情上拎得清,前期帮了赵书和不少忙。此“三人组”在能力与性格上互相弥补、共同促进,人物张力饱满。

比如,老实巴交的赵书和第一次跟柳大满去县城,进饭馆吃面的功夫就被偷了自行车;

比如,赵书和跟柳大满借钱,柳大满一边说没钱一边给他出馊主意,让他上山砍树。

颜丙燕饰演的乡村老师很有特点,后期跟赵书和的恋爱戏也是一个看点。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视角问题。

《县委大院》被说“假大空”,就是因为这剧是站在官场和干部角度出发,描写公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能说这个角度有问题,毕竟现实里公务人员挺多的,也可能从事公职人员的观众就很喜欢反映自己生活的戏,觉得真实。

但广义上讲,毕竟讲的是光明县的发展,干部需得走到群众中,与群众发生联系。否则,就只是站在“官老爷”的角度,去看领导怎么头大,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吃喝拉撒。

这也是为什么王骁饰演的乔胜利和张新成演的林志为更能引发观众共情,是因为本质上他俩处在一个公务员的基层。

一个是跑断腿的小领导,上班受领导气,回家被老婆嫌,“两头受夹板气”;

一个是刚入职的小萌新,没话语权,没存在感,连加班的成果都给鸡贼同事抢了去。

说白了,这些人就算脱离那个圈子,大部分也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所以观众能在他们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和感情。

但领导就不一样了。不是谁都能位置做到胡歌、黄磊那么高。

可《山河锦绣》里,李乃文是村支书,王磊是县长,为啥大家就能共情呢?

是因为这部戏采用了“底层视角”在讲故事。

无论是两个村的生活面貌,诸如漏雨的土房、泥泞的山路还是破败的小学,村支书居住和面临的环境与人民群众是一样的,李乃文从一出场就穿着打了补丁的汗衫,住着土坯危房,骑着啤酒的二八自行车

说白了,人民群众啥样,领导啥样,两个阶层不分彼此是一体的,半山村的贫困现状,虽然是通过村支书这个人物带出来,但跟村民反映出来是一样的,因为村支书的视角就是底层视角。

在村子里,有人看不起病,有人房子漏雨,老师发不起工资,这些赤裸裸的问题即便没有人向赵书和反映,他的眼睛也一样能看到,因为他就是平民的一份子,就生活在半山村。

作为村支书,他不但承受着和百姓一样的物质贫穷,思想也和他们一样贫瘠。比如,想要通过上山砍树来解救一时的经济困境。

《山海情》为什么动人?

就是它采用了“底层视角”讲故事,讲西海固人民居住地的困境,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如何通过辛勤劳动,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围绕底层的困境,描写底层的奋斗,这才塑造出令人难忘的水花、李大友、马喊水等底层人物。

可以说,任何一部主旋律都需要底层视角,少了这个视角,剧情就容易陷入一种自说自话与自我感动中——这就是为什么《县委大院》看起来“假大空”。

拿迁坟这件事来说,如果想写得动人,就要扎根群众视角,深度挖掘和描写人民群众反对迁坟的理由,尤其是民风民俗上的阻力,因为现实里咱农村老百姓就是信这个。

不写这些,就表达不出干部迁坟工作的困难和决心。

就像《山海情》,讲为什么要“移民吊庄”,它讲了西海固人民生活条件的艰苦,村里人常年累月积蓄的矛盾,这些接地气的东西,最是打动人。

《县委大院》更多只是从干部的角度出发在讲迁坟,然后一厢情愿说着迁坟工作多难做,结果让胡歌对着几位老支书发表一番讲话,鞠个躬,事就解决了,就很不真实,没有力量感。

一个真心为人民群众办事的干部,首先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难,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同样的。

一个描写领导带领群众奔向光明的剧,一定要写干部与群众的互动,透过群众的视角讲述百姓的需求,这样才能把剧做得更扎实和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