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毛主席竟然客串过电影!而且演技十分炸裂!虽然在片中没一句台词,却用自然接地气的表演,贡献了片中“名场面”。
导演吴印咸
1942年的延安,黄土高原上刮着呼呼大风,延安电影团负责人吴印咸接到了来自八路军总政治部的一项重要拍摄任务,拍摄一部反映南泥湾垦荒的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
这项任务的分量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真实记录,更是向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环境中不屈精神的重要窗口。
问题是,延安电影团,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没有像样的摄影器材,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更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吴印咸看着眼前简陋的设备,心中五味杂陈。
吴印咸召集了电影团的成员们,在一间简陋的窑洞里召开了紧急会议。昏暗的油灯下,大家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同志们,任务艰巨,但我们不能退缩。”吴印咸的声音坚定有力,“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我们要想办法克服一切阻碍,把这部纪录片拍好。”成员们纷纷点头,眼神中燃起了斗志。
吴印咸,1900年9月21日出生于江苏沭阳,原名吴荫诚,是中国内地摄影师、导演。1919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花三块银元购置一台勃朗宁方匣式旧照相机,自此踏上自学摄影之路。1934年,作品《田螺》获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崭露头角。
1930年代中期,吴印咸迎来创作转折,他参与拍摄抗日题材电影《风云儿女》,运用精湛技巧展现人物,此后其创作关注现实与民众。1937年,他掌镜的《马路天使》成为影史经典。1938年,吴印咸奔赴延安,担任延安电影团技术及摄影负责人,拍摄诸多反映革命生活的佳作,如《白求恩大夫》定格了白求恩手术瞬间。
1943年,他完成纪录片《南泥湾》。也就是本期要讲的故事。
艰苦条件
接下来的日子里,吴印咸和团队成员们开始了艰难的筹备工作。他们四处搜罗能用的器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零件,都视若珍宝。有人从老乡那里借来了破旧的木箱,改造成了简易的摄影机架,有人把废弃的铁皮敲敲打打,做成了遮光罩。大家群策群力,用智慧和汗水弥补着物资的匮乏。
拍摄工作要开展,底片是关键中的关键。当时团里唯一剩下的感光胶片,只有两千英尺16毫米正片,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胶片早就过了期,感光度极差。用这样的胶片进行拍摄,成像质量根本无法保证。这就好比战士们即将奔赴战场,却发现手中的枪早已生锈,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吴印咸拿着这些过期的胶片,心情沉重。他知道,没有合格的底片,一切努力都将白费。他召集了团队里经验丰富的老摄影师,一起研究这些胶片。“我们不能放弃,必须想办法让这些胶片‘起死回生’。”吴印咸的语气不容置疑。大家围坐在一起,反复试验,一点点摸索这些正片的感光特性。
他们把胶片分成了若干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进行拍摄测试。白天,他们顶着烈日,在延安的山坡上、田埂边进行试验,夜晚,他们借着微弱的灯光,仔细观察胶片的成像效果。每一次试验的结果都被认真记录下来,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好几本。
为了获取更多关于胶片处理的知识,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但凡遇到来延安的摄影师、外国记者,他们都会主动上前请教,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经验,都能让他们如获至宝。
有一次,一位来自国外的记者路过延安,吴印咸得知后,立刻带着团队成员找上门去。那位记者被他们的执着打动,详细地向他们介绍了不同胶片的特性和处理方法,还给了他们一些珍贵的资料。
洗片工作同样困难重重。没有自来水,他们就组织人员到附近的河里挑水。冬天的河水冰冷刺骨,队员们的手伸进水里,不一会儿就冻得通红发紫,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河边和洗片的窑洞之间。挑回来的水需要沉淀、澄清后才能使用,他们就耐心地等待,确保每一滴水都符合洗片的要求。
没有专业的剪辑台,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剪辑是纪录片后期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效果。吴印咸看着窗外的阳光,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到了利用镜子反射阳光的办法,把太阳光反射到胶片上,这样就能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剪辑了。
于是,大家找来几块破旧的镜子,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让阳光正好照射在胶片上。在那微弱而又不稳定的光线下,剪辑人员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剪接片段。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无误,因为一旦出错,就可能毁掉珍贵的胶片。他们的眼睛长时间盯着胶片,酸涩难耐,却只是用手揉一揉,继续工作。
录音设备的缺失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没有同步录音的条件,他们就想办法在后期进行配音。他们找来手摇马达、扩音器、留声机、音乐唱片等看似不相关的物件,一点点尝试组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配音方法。
在放映现场,有人摇着手摇马达提供动力,有人操作扩音器调节音量,有人播放留声机和音乐唱片配合画面,硬是让这部无声的纪录片“有声有色”起来。
拍摄过程中的艰辛远不止这些。南泥湾的地形复杂,有时为了拍到一个理想的镜头,摄影师们要扛着沉重的器材翻山越岭,走几十里的山路。
晴天还好,遇到阴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脚下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有一次,为了拍摄战士们开垦荒地的场景,摄影师们凌晨就出发,扛着器材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到达拍摄地点时,他们早已浑身是泥,累得瘫倒在地,但当看到战士们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时,他们立刻精神抖擞地架起器材,投入到拍摄中。
战士们的垦荒生活也给拍摄带来了不少素材。他们挥舞着锄头,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乐观的笑容。这些真实而生动的画面,被摄影师们一一捕捉到胶片中,成为了纪录片中最动人的片段。
毛主席客串
在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吴印咸却又陷入了沉思。他反复看着已经拍摄好的素材,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而这场运动正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开展起来的。”
吴印咸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要是能在片中放上毛主席的镜头,肯定会更有感染力,也更能体现这场运动的精神源头。”
可这个想法刚冒出来,就被吴印咸自己压了下去。毛主席是党的领袖,日理万机,每天要处理无数的国家大事,怎么会有时间参与纪录片的拍摄呢?而且,让毛主席出镜,是否合适呢?吴印咸的心中充满了犹豫和忐忑。
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吴印咸还是决定试一试。他觉得,为了让这部纪录片更完美,为了更好地传递南泥湾精神,值得去争取一下。于是,他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
毛主席的住处同样简陋,一间普通的窑洞,里面摆放着一张木桌、一把椅子和一张硬板床,墙上挂着几幅地图。看到吴印咸进来,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微笑着招呼他:“吴同志,快请坐。有什么事吗?”
吴印咸定了定神,鼓起勇气说道:“主席,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反映南泥湾垦荒的纪录片,目前已经快要结束了。我想,要是能有您的镜头出现在片中,肯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场运动的意义。所以,冒昧地来向您请示,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出镜?”
说完这番话,吴印咸的手心都冒出了汗,紧张地等待着毛主席的答复。他心里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毕竟毛主席太过繁忙了。
没想到,毛主席听完后,爽朗地笑了起来,毫不犹豫地说道:“好啊,这是好事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也应该为它出一份力。”
吴印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连忙说道:“谢谢主席!谢谢主席!”
拍摄那天,阳光格外明媚,洒满了延安的大地,仿佛连老天都在为这场特殊的拍摄助兴。毛主席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色中山装,精神矍铄地坐在桌前。他面前摆放着一张宣纸和一支毛笔,砚台里磨好了墨。
吴印咸和摄影团队早早地就架好了设备,虽然器材简陋,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珍贵的瞬间。随着吴印咸一声“开始”,毛主席拿起毛笔,蘸了蘸墨,面对镜头,嘴角上翘,露出了亲切的微笑。那笑容里,有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成果的欣慰,有对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精神的自豪,更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随后,毛主席挥毫泼墨,在宣纸上写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8个大字。
笔锋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磅礴的气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一幕被吴印咸精准地捕捉下来,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经典的画面。
拍摄结束后,吴印咸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激动地说:“主席,太感谢您了,有了您的镜头,这部纪录片一定会更加精彩。”毛主席笑着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功劳,希望这部片子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努力和决心。”
传唱经典
这部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泥湾》。它的诞生,凝聚了延安电影团全体成员的心血和汗水,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创造奇迹的能力。
影片上映后,在延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争相观看,当看到银幕上战士们在南泥湾辛勤劳作的场景,看到毛主席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震撼的一幕时,无不热泪盈眶。这部纪录片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让大家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它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国外。许多外国人通过这部片子,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真实生活,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
毛主席的这次“客串”,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胜过千言万语。他用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亲民与担当。那微笑,那挥笔的瞬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这部纪录片,看着那些泛黄的画面,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